1 / 88
文档名称: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剖析《热爱孩子男人.pdf

格式:pdf   大小:3,945KB   页数:8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剖析《热爱孩子男人.pdf

上传人:2024678321 2016/8/6 文件大小:3.8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剖析《热爱孩子男人.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剖析《热爱孩子的男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郭志军指导教师向晓红文体学是一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交叉学科。法国学者巴利在1902年所著的《法语文体论》标志着西方现代文体学的开端。英语文体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在公元前五世纪西方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希腊的名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修辞学做过精辟的论述。文体学是门“年轻的学科”,是因为直N--十世纪伊始,人们才开始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来探讨文体的问题。。她旅居英、法、美等国,深受多元文化思想的熏陶,丰富的阅历造就了其奇特的创作想象力。其代表作《热爱孩子的男人》具有精湛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澳大利亚的《尤利西斯》”,堪称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以文学文体学为理论基础,探讨文学文体学用于小说批评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步骤及方法。鉴于不断发展的文体学理论和分析模式,可以通过小说的文本结构,即词汇、句型、语篇、修辞等层面进行文体分析。本论文即采用此种文体分析的方法,尝试从各个文体层面研究澳大利亚女作家斯特德的经典意识流小说《热爱孩子的男人》。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全文的序言,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本论文的基本结构。第二章对小说背景知识进行了介绍。《热爱孩子的男人》描述的是以美国华盛顿为背景的关于家庭暴力问题的故事,但故事取材于“漂流作家’’斯特德在澳大利亚青少年时期生活的经历,具有很强的自传性质。第三章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小说文体风格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斯特德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但其通过巧妙地设定叙述人称、变换叙述人称来造成叙述视角的新奇性,创造一种新的艺术魅力。同时,在话语表达方式的选择上颇具匠心,比较突出的是直接引语。该小说的修辞手段恰到好处为主题服务,使小说从开始到最后都笼罩在“悲剧婚姻’’的阴影之中。从文体学的修辞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能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原滋原昧的文本,更好地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第四章从小说文本出发,运用文学文体学理论和方法,对多层次的小说文体分析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即对小说中的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层面的文体特征进行剖析。本章重点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从那些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入手,探究语言各要素的文体功能,以便达到了解和鉴赏小说《热爱孩子的男人》的目的。第五章是全文的总结。本章回顾了文体学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应用文学文体学分析小说作品的必要性。用文体学理论对《热爱孩子的男人》进行文本文体和语言分析,可以深化我们对二十世纪澳大利亚女作家的作品在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和文本特征等层面的研究,揭示文体风格对阐明主题和增强表达效果所起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我国的外语学****者理解英语小说的结构,提高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欣赏水平,进而提高外语学****的效率。关键词:《热爱孩子的男人》;文学文体学;小说文体;澳大利亚小说 Literary StylisticStudy of‘‘TheManWho Loved Children" Candidate GuoZhOun Adviser Xiang Xiaohong Stylistics,as across—disciplinary,carl besimply defined asthestudvofstyle bYapplying modem linguistic theories English Stylistics 1sa11“ancientandyoung” is“ancient”because isdeveloping on the basis oftraditionalwestem rhetoricinthefifthcentury asPlato,Aristotle intheancient Greek have done brilliantargumentations on rhetorlc-Stylistics is“young”because people don’tbegin toexplore thestyleby employing thetheoriesandmethodology ofmodem linguistics untilthe20th century·In 1909,“Traitrde StylistiqueFrancaise”by French sch01ar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