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会计学
*
六味地黄丸
第一页,共15页。
目录
六味地黄丸的历史沿革
六味地黄丸的经典医案(yī àn)分析
六味地黄丸的方剂学详解(xiánɡ jiě)
六味地黄丸的证治规律(guīlǜ)
六味地黄丸的现代临床研究
大医精诚 厚德怀仁
第1页/共14页
第二页,共15页。
六味地黄丸的历史沿革
◎人尽皆知的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在中国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它应该是中医方剂里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处方。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六味地黄丸品牌(pǐn pái)超过700个,百余家企业年销售额达约10亿元人民币。
医
第2页/共14页
第三页,共15页。
历代关于(guānyú)六味地黄丸的记载
汉代
宋代
明代(mínɡ dài)
清代
现代(xiàndài)
六味地黄丸原型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此书记载名为“崔氏八味丸”。
薛己在其著作《正类体要》中,才正式提出了“六味地黄丸”这个名字。
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的采用,使传统中成药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新品种、新剂型的研究上都向中药现代化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发展出许多具有显著治疗效果的衍生方。
儿科名家钱乙在其著作《小儿药证直诀》中,将“八味丸”中的肉桂、附子减去,这便是六味地黄丸的雏形。
第3页/共14页
第四页,共15页。
六味地黄丸经典(jīngdiǎn)医案
二诊:药后咽中似有痰堵症状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均有所好转,原方再进10剂。诸症消失,嘱再服半月成药(chéngyào)六味地黄丸,保持心情愉快,随访1年未发。
处方:生地15g,怀山药(shān yɑo)15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爷10g,山茱萸10g,山栀10g,柴胡10g,郁金10g,全瓜蒌15g,蛤壳10g,浮海石10g,浙贝10g。10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饭后温服。
江某某,女,51岁,2006年10月初诊。咽中似有痰堵,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半年余,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患者自诉心烦不安,伴头昏,目眩,腰膝酸软,耳鸣如蝉,少寐,口吁,口苦,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检查:血、尿、肾功能未见异常。喉镜检查,未规异常。
辩证: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郁气滞化火,气、火、痰三者凝结于咽部而成。治宜滋肾阴为本,清肝郁,豁痰结为辅。
第4页/共14页
第五页,共15页。
六味地黄丸组成(zǔ chénɡ)成分
熟地黄
熟地黄:原名:地黄,又名:怀庆地黄、熟地。
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
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紫红色。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xiàngshàng)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
蒴果卵形至长卵形。国内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根茎药用。
山萸肉
山萸肉,别称(biéchēng)山茱萸、山芋肉、山于肉、枣皮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花黄色,核果长椭圆形,-,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长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成熟果实为中药,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
干山药
山萸肉,别称山茱萸、山芋肉、山于肉、枣皮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花黄色,核果长椭圆形,-,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长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成熟果实为中药,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
泽泻
泽泻,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全株有毒,地下块茎毒性较大。块茎直径1-,或更大。花药长约1毫米,椭圆形,黄色,或淡绿色;瘦果椭圆形,或近矩圆形,种子紫褐色,具凸起。产黑龙江、吉林等省区。生于湖泊、河湾、溪流、水塘的浅水带,沼泽、沟渠及低洼湿地亦有生长。花较大,花期较长,可用于花卉观赏。亦可入药,主治肾炎水肿、肾盂肾炎、肠炎泄泻、小便不利等症。虚脱。
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产于安徽、四川、河南、山东等地。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