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章中民主的斗争第一节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国内各党派的建国方针一、战后国际形势(一)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战后,德、意、日彻底被打败;英法两国被大大削弱,只有美国发了战争横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长,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另一方面, 苏联进一步巩固, 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 东欧、亚洲相继建立一批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 亚洲、非洲、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批国家相继独立。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第一, 美苏的对立和斗争成为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 即苏美两国的冷战局面。美国依仗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积极向外扩张, 企图建立自己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夺取美苏之间的辽阔的中间地带, 它在许多国家建立军事基地, 侵占别国领土, 侵犯别国主权, 干涉别国内政。在亚洲, 它的侵略矛头首先指向中国, 妄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基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在世界范围反对美国称霸世界。美苏在对立和斗争的同时又存在着妥协的一面。当时, 在和平民主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存在一种对国际形势的悲观估计, 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估计不足, 对人民的力量估计过低。错误地认为达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妥协, 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也应随之实行国内阶级之间的妥协, 要求这些国家的人民放弃革命的武装斗争。如法国共产党解散了 50 万军队,参加了大选,结果戴高乐取胜主阁,法共加入内阁,担任了两个部长,在法共妥协问题上,苏联起了很大作用。第二, 民族解放与和平民主运动高涨, 除一大批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及独立外,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也日益发展, 整个世界形势朝着和平与民主方向发展。苏联、西欧及其他遭到战争摧残的, 避免战争。各国人民也反对新的战争。(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扶蒋反共是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从它的全球战略出发, 美国要以蒋介石政府作为侵略控制中国的工具, 蒋政权也要以美国的援助作为靠山。在这个基础上, 美蒋进一步结合起来。由于国际形势和中国内部矛盾发展状况的制约,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有一个演变过程。 1947 年7月 30 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杜鲁门信中供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华政策面临下列三种可能的抉择: (一) 完全摆脱一切牵连; (二) 大规模地在军事方面加以干涉, 援助国民党击毁共产党;(三) 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尽可能广大地在中国确立其权力, 一方面鼓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第一途,美帝国主义是决不会采取的,它决不会放弃对中国的侵略。第二途, 美国慑于苏联的强大, 不愿意与苏联在远东形成直接对抗, 甚至爆发战争, 同时也慑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 在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 还不敢直接出兵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因此, 选择了第三途。美国“企图协助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势力的临时办法”,(《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第35 页) 以便“将共产党人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 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美帝国主义者估计, 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成立统一政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 美国对华政策可以归纳为: 通过扶持蒋介石集团, 建立一个以国民党为主的联合政府, 以便扼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 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但这一方针是有限度的, 即如果蒋介石决意要打内战,美国将不会弃蒋而不顾的,它仍将继续支持蒋介石。从这一对华方针出发,美谈判,避免内战。 1945 年 11月, 美国决定派遣马歇尔出使中国, 调停国共关系。 1945 年 12月, 美苏英三国外长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协议重申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一致同意,必须在国民政府之下建立一个团结而民主的中国,国民政府的各部门必须广泛地由民主分子参加, 并且内战必须停止”。另一方面,美国大量援助国民党政府,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到战略要地,用美国装备武装国民党军队,这都加剧了内战的潜在危险。美国积极支持和配合国民党对日军的利用和抢占战略要地的行动,支持蒋介石垄断受降权。同时, 美国动员巨大的海空力量, 运送国民党军队,以“受降”名义, 控制重要的交通线,抢占战略要地。 8月 11 日,杜鲁门向驻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发出一项“对日战争胜利日生效”的命令, 规定“军事援助目前将继续使用于支持( 中国) 中央政府部队为修复战区现在被日军占领的全部地区所需的军事行动”。魏德迈根据这一命令表示:“美国支持中国中央政府将以 99% 的力量运输中国军队至收复区”。于是, 美国空军从 9月5日, 运送国民党3 个军到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