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 v .
五. 名词解释
1. 氨基酸的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叫氨基酸的等电点〔pI〕。
2. 蛋白质的一级构造: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构造。
3. 蛋白质的二级构造: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构造,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4. 模体〔或膜序〕: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二个或三个具有二 级构造的肽段,在一级构造上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在空间构造上可形成特殊的构象,并发挥其特殊的功能,此构造被称为模体。
5. 蛋白质的三级构造: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 构造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构造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的较为严密,各行其功能,称为构造域。
7. 蛋白质的四级构造: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构造。
8. 蛋白质的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叫蛋白质的等电点〔pI〕。
9.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构造变成无序的空间构造,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10. 盐溶:参加少量盐时,很易离解成带电离子,对稳定蛋白质所带的电荷有利,从而增加了蛋白质的溶解度。
11. 盐析:是将盐〔中性〕参加蛋白质溶液,使蛋白质外表电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坏,导致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因素去除而 沉淀。
12. 透析:利用半透膜原理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叫透析。
13. 超滤法:应用正压或离心力使蛋白质溶液透过有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到达浓缩蛋白质溶液的目的,称为超滤法。
14. 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为带电的颗粒,由于不同的蛋白质带电的性质、数量、分子量和形状等的不同,在电场的作用下而到达别离各种蛋白质的技术,称为电泳。
15. 等电聚焦电泳:用一个连续而稳定的线性pH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进展电泳,从而根据蛋白质不同的pI而在电场中加以别离,这种电泳称为等电聚焦电泳。
五.名词解释
1.核苷:戊糖与碱基靠糖苷键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2.核苷酸:核苷分子中戊糖的羟基与一分子磷酸以磷酸酯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
3.核酸:许多单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4.核酸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核酸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双螺旋构造松散分开,理化性质改变,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5.DNA复性或退火: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配对,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6.DNA的一级构造:组成DNA的脱氧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称DNA的一级构造。也可认为是脱氧多核苷酸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7.解链温度、熔解温度或Tm:DNA的变性从开场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到达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结晶体的融解过程类似,又称融解温度。
8.稀有碱基:是指除A、G、C、U外的一些碱基,包括双氢尿嘧啶〔DHU〕、假尿嘧啶和甲基化的嘌呤等微量不常见的碱基。
. .
. v .
9.核酸的杂交:不同来源的DNA单链与DNA或RNA链彼此可有互补的碱基顺序,可通过变性、复性以形成局部双链,即所谓杂化双链,这个过程称为核酸的杂交。
10.碱基对:核酸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总是通过氢键相连形成固定的碱基配对关系,因此碱基对,也称为碱基互补。
五. 名词解释
1. 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响一样,酶蛋白的分子构造、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2. 酶:由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