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探索【摘要】以人文主义、历史意识、文明史观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主要理念和目标。教师要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重构教材内容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 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更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树立四种意识,顺利实现三维目标,真正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理念意识 2006 年秋季,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我省全面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 对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 改变了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 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基础性、时代性、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对于这种课程结构, 教师该如何面对呢?我校作为漳州市历史课改基地校,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反思, 取得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实施历史新课程,本文提出一些看法,敬请斧正! 一、教学理念——目标定位 1 、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目标定位在历史教学目标的理解问题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派别: 一是科学主义( 技术型) 目标观。他们注重社会发展, 注重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社会意义, 要求学校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等技术人员) ,适应社会的选择。在历史教学上,强调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与能力训练。二是人文主义( 情感型) 目标观。他们把个体放在比物质、自然、社会更重要的位置, 注重学生兴趣、个人价值的实现、个性发展需要, 要求学校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在历史教学上,注重历史情感、历史认同,通过历史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人文主义目标观与科学主义目标观相比, 更注重课本以外的教学素材, 更注重教室以外的课堂,更注重知识、能力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更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科学主义目标观长期主导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国家经济发展初期, 特别是工业化时期和信息化初期, 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更受社会欢迎,加上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形势严峻,技术型人才更适应社会选择。第二, 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比, 对自然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更容易测量, 试题不可避免偏重知识、能力测量, 技术素质较高的学生, 在升学考试中占据着相对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深入人心, 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的和谐和精神生活, 社会越来越关注青年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越来越希望青年学生更有良知、人性和健全的人格,有更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新课标的历史教学目标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包括了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其关键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 、历史意识——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历史教育或历史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是促进人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素质。具体到历史素养方面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不是历史知识, 而是历史洞察力和历史情感, 也就是获得历史意识。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 正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观念和方法, 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历史材 2 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 把一切事物看成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历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