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浅析电信诈骗预防.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电信诈骗预防.doc

上传人:慢慢老师 2022/1/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电信诈骗预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近年来,各类电信诈骗犯罪案件手段不断翻新,侵害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伪基站”、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手机恶意程序、无线屏蔽器、“黑广播”等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层出不穷,犯罪分子为增强可信度,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设计骗局,虽然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但上当受骗的仍大有人在,不仅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更有甚者为此失去生命,电信诈骗的危害远远超出想象。然而鉴于此类犯罪行为更为隐蔽,侦查难、取证难、认证难、追赃难,导致此类案件尽管频频发生,但法院判决的案件数量不多。笔者将在分析电信诈骗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一、新型电信诈骗类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诈骗形式针对性强,手段科技含量高
由于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犯罪分子通过收集诈骗目标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设计骗局,其犯罪手法已经从过去的撒网式向精准式诈骗转变。其诈骗内容更是根据某一类目标人群量身定制,从而使得犯罪成功率大大上升。
(二)犯罪主体呈现集团化、系统化、跨国化
电信诈骗通常不是由某一个犯罪分子单兵匹马开展,往往是团伙作案,这些犯罪团伙结构严密,分工明确,统一指挥,联系密切,互相独立,呈现“金字塔”型模式,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犯罪团伙首要组织者大多位于境外,其下设置多级代理人负责在国内发展组织和指挥行动,在进行诈骗活动时分工明确:有负责倒卖个人信息者、有提供技术支持搭建话务平台者、有开户转账取款者、有提供技术服务者。
(三)作案手法隐蔽,具有较强反侦查能力
正如前文所述,诈骗犯罪团伙内部实行层级分工、单线联系,各层负责实施具体承担的犯罪活动,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犯罪流程,其各级代理人与犯罪小组之间没有其他更多的联系,甚至彼此根本不相识、不知晓,使得诈骗犯罪团伙构成更加隐蔽。其次,团伙成员对使用的手机等通讯工具实行专机专用、定期换号。由于多数犯罪分子了解侦查机关用于侦查的手机串码技术,一般都将用于作案的手机与日常生活用的手机严格区分开来,从不交叉使用。并且,用于作案使用的手机电话卡都是无记名的黑卡,而且会经常更换号码。第三,接收赃款的银行卡账户都属虚假开户且分散于全国各地。
二、治理新型电信诈骗类犯罪的主要难点
(一)公安机关打击难度较大
首先,嫌疑人流动性大导致抓捕困难。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在作案的过程中都是使用虚拟的身份信息以及虚拟的网络电话,即使使用真实的手机号码大多也是未登记身份信息的 “黑卡”,而且这些“黑卡”都是即开即用,用完即扔,这给公安机关确定作案人身份和作案地点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次,网络电话源头的追查工作难以深入。网络电话是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与受害人进行联络所常用的媒介,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电话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一些没有经过正规渠道注册备案的非法网络公司开始从事非法的通讯业务,它们租用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线路进行非法的网络电话业务,更有甚者通过租用境外的运营商网络线路来施害。最后,取证艰难繁琐,电信诈骗作案中,犯罪嫌疑大多通过汇款或者转帐方式获得赃款,不会与受害人接触,因此被害人无法直接指证犯罪嫌疑人,而且犯罪嫌疑人接收被骗钱款的银行帐户,也不会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开设,这就直接导致跟踪追查取证异常困难。
(二)各部门间配合存在障碍
由于处理此类案件需公安、电信、银行等多部门合作,而此类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