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条件致病性原虫
刚地弓形虫
隐孢子虫
肺孢子虫
主讲人:覃金红
职 称:副教授
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nicolle manceaux
概 述
1908年法国学者在北非突尼斯的一种啮齿动物刚地梳趾鼠的肝及脾单核细胞中发现,命名为弓形虫。
1923年捷克医生首次发现弓形虫病例。
1937年在一例死于脑膜炎的新生儿的脑中发现此虫,认为可经胎盘感染。
1954年提出通过未熟的肉传播。
1965年认为可能通过粪便传播。
1969、1970年阐明其生活史过程及其形态。
弓形虫生活史发育过程
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
感染阶段
肠壁及全身有核细胞
肠腔
肠腔
包囊
缓殖子
慢性期
速殖子
假包囊
急性期
缓殖子
速殖子
子孢子
包囊
假包囊
卵囊
缓殖子
速殖子
子孢子
卵囊
裂殖体
裂殖子
♀配子体
♂配子体
♀配子
♂配子
合子
卵囊
肠上皮细胞
弓形虫生活史要点
所需宿主:终宿主为猫科动物(最重要为家猫),中间宿主为人及多种动物。
寄生部位:终宿主(肠上皮细胞),中间宿主(有核细胞,主要为脑、肌肉、淋巴结)。
感染阶段:卵囊、包囊、假包囊。
感染方式:口、接触、飞沫、节肢动物、胎盘、输血、器官移植。
生殖方式:终宿主中(配子生殖、裂体增殖)中间宿主(二分裂、出芽生殖)
弓性虫生活史的特点
弓性虫对终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对中间终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
在终宿主体内对终宿主细胞有严格的选择性,在中间宿主体内对中间宿主细胞无严格的选择性。
感染阶段及感染方式多样性。
生殖方式多样性。
传播方式多
致 病
致病因素
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
致病因素
虫体: 1:虫株不同,致病力不同。弓形虫的毒素有弓形虫毒素,弓形虫素,弓形虫因子。 2:虫体不同发育时期的抗原特异性不同,影响致病力(速/缓殖子均有P30,但两者的空间结构不同)。
。宿主: 1:当宿主的抵抗力较强时表现为隐性感染。 2:当宿主的抵抗力较弱时表现为显性感染。
致病机制
速殖子是主要的致病因子,可直接破坏有核细胞。另外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炎性侵润导致炎性反应及组织坏死。
包囊寄生广泛并不断长大压挤组织器官,包囊破坏可因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导致肉芽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