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移民奶爸有的忙导语:周一冰球课。周二养老院社区服务。周三英语班。周四法语班。周五体能训练。这是一周内, 陈文的 6 岁儿子在幼儿园下课后需要参加的所有“课外活动”。他并不是国内望子成龙的“虎爸”, 而是分别来自加拿大温哥华和美国硅谷的“移民爸爸”。正文: 今年 1月, 通过加拿大技术移民申请的陈文和妻子, 带着 6 岁的儿子和4 岁的女儿,从北京移民温哥华。 4 年前,赵昊翔一家也是通过技术移民,从上海来到美国硅谷。决定移民尽管两人都身处国外,但3 周前一篇名为《再见北京》的网文还是刷爆了他们的朋友圈。文中一个中国中产父亲, 原本打算用 500 万元给 6岁的儿子买学区房,却遭房主临时加价 30 万,遂愤而决定移民美国,于是被网友称为“移民爸”。同为移民爸爸,赵昊翔和陈文的决策过程似乎轻松得多。 2011 年, 在上海一家跨国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的赵昊翔, 因为工作能力出众,获得去美国硅谷的公司总部工作的机会。那时他刚过 30 岁,凭借个人奋斗,在上海有了一套房子,也有了第一个孩子。在过去的 30年中, 移民对他而言, 是一个陌生又遥远的词汇。但这一次, 考虑到美国的教育环境和硅谷的工作机会,他和妻子开始认真考虑是否移民的问题。和赵昊翔一样, 面对是否移民的选项时, 陈文考虑的首要问题也是孩子的教育。 1977 年出生的陈文, 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一路读到博士。毕业后他顺利入职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工作几年后, 他和妻子一同前往美国访学两年。 2013 年回国后,进入北京某 985 、 211 高校的对外汉语学院,成为全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生活在陈文面前无比平顺地展开。和同龄人相比, 他事业顺利, 家庭幸福。尤其让人羡慕的是, 因为他在高校工作, 他的孩子以后可以在该校的附小、附中就学, 省去一大笔购买学区房的费用。然而自 2013 年回国后, 他发现雾霾问题已经不容忽视。雾霾天时,孩子明显咳嗽加剧。因为工作常和国外机构接触,陈文有不少同事选择了移民。“一是因为比较熟悉国外生活, 二是北京优质高中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其实没有参加高考, 而是直接申请北美的大学。既然孩子的最后目标还是出国, 为什么不早点出去呢? ”同事们的理由也说服了陈文。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干净的空气, 他和妻子从 2014 年开始准备申请加拿大的技术移民。 2015 年7 月,两人成功通过申请。今年 1月, 全家来到天高云淡、地广人稀的加拿大。根据加拿大移民部发布的数据, 2015 年约有 1 万人( 包括主申请人及其家属) 成为该国永久居民。而陈文是这万分之一。比陈文省力一些,在公司的协助下,赵昊翔也顺利在 2012 年通过了技术移民申请。目前,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总数约为 6000 万人,中国国际移民群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2012 ) 》披露,中国正在经历以中产阶级为主力军的第三次移民潮。陈文和赵昊翔正是这一代新移民的典型代表。在“移民爸爸”网文描述的乌托邦里,“ 300 万人民币, 不算少, 也不算多,能在北京付学区房的首付,也绝对可以让你带着老婆孩子全家移民。……实不相瞒,最近每天夜里我都会梦到美丽的新生活:那里的城市一点也不拥挤;那里的房子宽大漂亮;那里的街道可以随便开到 80 迈; 那里的孩子可以不上补习班去打棒球……”“移民爸”在他那篇流传甚广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