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腹股沟疝患者的护理.pptx

格式:pptx   大小:631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腹股沟疝患者的护理.pptx

上传人:350678539 2022/1/6 文件大小:6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腹股沟疝患者的护理.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目标
一、了解腹股沟疝的概念
二、掌握腹股沟疝的病因、分类及临床 表现
三、掌握腹股沟疝术前及术后护理
四、熟悉术后并发症
五、掌握腹股沟疝的健康教育
第一页,共26页。
目录
一、概述
二、形成原因
三、分类及临床表现
四、治疗方式
五、术前及术后护理
六、健康教育
第二页,共26页。
概述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
第三页,共26页。
形成的原因
由于腹外斜肌在腹股沟区移行为较薄的腱膜;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达不到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内侧无肌覆盖;精索和子宫圆韧带通过股管时形成潜在性裂隙而较为薄弱。此外当人站立的腹股沟所承受的腹内压力比平时增加三倍,故腹外疝多发生于此区。
第四页,共26页。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几乎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第五页,共26页。
腹股沟斜疝
1、先天性因素:胚胎期,睾丸从腰椎旁逐渐下降,下降过程中,腹膜形成一个腹膜鞘突。当睾丸下降完成后,腹膜鞘突自行回缩闭锁。如果腹膜鞘突未闭锁或闭锁不全,则可能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疝囊。
2、后天性因素:正常情况下,腹横筋膜和腹横肌的收缩可使腹股沟深环关闭,从而阻止斜疝的形成。如果腹横筋膜或腹横肌发育不全,再加上腹内压力增高(如劳动、排便、排尿、腹水、啼哭等)因素的出现,可促使深处的腹膜向外突出形成疝囊,肠管等组织也随之进入疝囊,形成后天性腹股沟斜疝。
第六页,共26页。
临床表现
易复性斜疝: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难复性斜疝: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斜疝块不能回纳外,伴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临床上常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轻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 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
第七页,共26页。
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小;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绞窄性疝:临床症状多较严重,但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内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因此,疼痛减轻而肿块仍存在者,不可以轻易认为是好转。绞窄时间较长这,可因疝内容物继发感染,侵及周围组织而引起疝外被盖的急性炎症;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状。
第八页,共26页。
腹股沟直疝
病人站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它症状。因疝囊颈宽大,平卧后肿块多能自行回纳腹腔而小时,故极少发生嵌顿。好发于中老年人和体弱者,与直疝三角区的肌肉和筋膜发育不全、肌肉萎缩退化以及腹内压力升高等诸多因素有关,巨大斜疝使腹股沟管后壁强度明显减弱或缺如也可并发直疝。
第九页,共26页。
斜疝与直疝的区别
: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第十页,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