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心灵“松绑”.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心灵“松绑”.doc

上传人:xcweywk961 2016/8/8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心灵“松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心灵“松绑”摘要: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被日益重视。新课程标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注重人的发展, 要求语文这一学科除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外,更要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等, 充分体现了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语文学科作为课堂的载体, 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这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学生的心灵松绑,提供了空间支持和物质基础。关键词: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132 ( 2016 ) 12-0350-1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 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重视他们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可见,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课, 定期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 以及“悄悄话”信箱的设立、“爱心辅导员”热线的开通等不一而足。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可以达到面向全体、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只要注重挖掘, 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众多的阅读作品中,不乏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文章, 它们或在文理上让人顿悟, 或在情感上让人共鸣, 或在思想上给人启迪, 或在心理上让人感染, 读之有共鸣, 有陶醉, 有感悟, 有启迪, 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心灵得到慰藉, 从而提高生活品味。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就显得特别重要。(一)积极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才会发现文本处处皆藏心育的契机。例如,在《触摸春天》一文中, 那个天真可爱的盲女孩安静, 本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使得她极其准确地抓住了落在花瓣上的蝴蝶, 这一细节足以引起学生的好奇, 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从而引起共鸣。教师通过成功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在学生的内心播下自强不息的种子。又如, 前苏联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可以让人更坚强、更诚实、更有理想; 《桃花心木》则启发学生做人当如桃花心木,要学会在不确定的生存条件下自立、自强……由此可知, 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学****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 了解作品中再现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各类典型形象,从中汲取“心育养料”,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首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 努力创设“关爱、理解、尊重、信任、激励、愉快”的课堂氛围,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和展示的好场所。其次, 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课堂常规训练, 如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 语言要流畅……这些能让学生更自信,自信是成功者的铺路石。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