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参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张瑞芬
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科学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意味着科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重任。因此,在深入挖掘科学教材内容、寻找智育与德育的结合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德育教育对于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此时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要务。目前,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现行的小学教学用书中,各科教材中都含有
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借助课堂教学的力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目前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挖掘。对于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是微乎其微。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科学课教学中的思想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育人的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践,说说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本单元最后一课是“维护生态平衡”。教学之前,对本节课的德育教育进行了挖掘。课前,我搜集了有关生态失衡的一些案例。首先,联系前几节课的知识。向学生出示草兔鹰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讨论草原上鹰、兔、草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并根据书中的提示,讨论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草原上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影响到了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状况。此处,适宜渗透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即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其次,开始探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使草原上的生态系统遭到失衡。而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们人类,以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沙尘暴为例。围绕着“人类的哪些干扰活动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人类的破
坏行为,造成了与大自然之间逐渐加深的矛盾。如今,人类面临的来自环境的威胁已不容小觑。最后,围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这一中心观点,开展有关“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怎么做”的讨论。孩子们课堂上畅所欲言,有的说:不能滥砍滥伐树木、多种树、不乱扔垃圾等等;有的说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我告诉孩子们,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百姓行动起来,国家也要行动起来。比如,全国各地的自然保护区,接着引领孩子们观看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利用书中提供的资料,了解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及重点保护动物等科学知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