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8 - / 9
调 研 报 告
- 1 - / 11
绪 言
我的家乡在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市地处祖国的西北边塞,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同时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银川市是一个多民族的居住区,共有汉、回、满、蒙、朝鲜等26个民族。 历史的年轮,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积淀,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激荡交融,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了“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鲜明特色。
- 3 - / 11
一,城市基本状况
1,行政区划
区域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201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07平方公里以上。下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下表为各辖区面积及人口情况:
项目
兴庆区
金凤区
西夏区
永宁县
贺兰县
灵武市
面积(平方千米)
828.26
353
1129.27
1178.68
人口(万人)
27.12
2.城市定位
银川作为西北地区东部的重要城市,银川市承担着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及信息中心的职能,承担着自治区的政、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的职能。所以结合国家对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宏观政策和银川市的特点,银川市城市性质为
- 3 - / 11
:宁夏的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东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二,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廊。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从那时起,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兴庆区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廊。呈朝南扁西方位。至明代城市的空间形态基本没变。银川古代的空间形态,主要是为政治军事服务,但是其中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
2,清乾隆年间城市形态为新,旧双城空间格局。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建“宁夏满宫”。乾隆三年宁夏遭遇8次大地震,府城和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六年,修复府城,但空间形态并未发生大地改变。满城移建于城西外15里,为“新城满城”(近银川新城),至今,新旧双城格局仍存在。
3,计划经济时代,银川的城市形态为“哑铃状”。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城市在原有旧城基础上向周围发展,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且旧城的周围均为灌溉良田,城市以西为荒地,城市发不占农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城区的空间格局。
- 4 - / 11
4,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为“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城市规模逐步扩大,自东向西分为旧城、新城、新市区三个部分。但随着这样的格局发展,选择居住在新市区的人逐渐增多,使得城市结构过于松散,并且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三个城区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新市区相比旧城区功能薄弱些,随着各大行政机构搬回旧城区,人口回迁,城市空间逐步形成了“一城两区四片”的布局形式。
5,1996年-2010年城市的总体空间布局为“一城两区,空间间隔”。在这几年期间,银川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自东向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如下图所示:
三,典型的小型规划——银川市行政中心及其周边
银川的行政中心是银川政府重要“形象”工程之一。所行政中心及其周边的小型规划可以作为很好的例子,也是我此次调研重要的观察对象。
- 5 - / 11
如图所示,行政中心的正南方是人民广场,人民广场的东南角坐落着宁夏博物馆,在宁夏博物馆北边是宁夏图书馆,而在行政中心的西方自北向南依次坐落着宁夏科技馆和宁夏会展中心,同时目前在宁夏图书馆的东面还有宁夏大剧院正在建造中。而在该区域周围还有艾依河与拉普斯森林公园的环绕。
这一整体区域的建设向人民展示着“新银川”的文化形象。行政中心展示着银川是政府的形象;科技馆体现宁夏人对科普知识的重视;会展中心体现着宁夏人自己的会展品牌,展现着宁夏“塞上江南”、“回族之乡”、“西夏古都”的特色,体现了展现着银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得的生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