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析袁世凯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贡献.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袁世凯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贡献.doc

上传人:zbptpek785 2016/8/9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袁世凯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贡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袁世凯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贡献光绪三十一年( 1905 ), 由袁世凯领衔, 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等会衔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得到批准。清政府谕令从丙午( 1906 ) 科起, 停止所有乡试、会试和各省岁试。如此延续了 1000 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为新式学校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袁世凯后来经常与其子女谈起这件事,认为是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事情,并说自己从小就痛恨科举制度。他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吸取过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败的教训,非常重视“开官智”,把现有官吏的重新培训摆在突出地位。一、袁世凯力主废科举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与掠夺,“西风”在中国渐进,一些人自然会发现中国科举制度的滞后。对于这一项制度, 朝野上下早已议论纷纷。但是因为牵涉面太广, 迟迟没有改动, 他们所担心的是废除这一项制度后, 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与动荡。毕竟这要触发数百翰林, 数千进士, 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等,会彻底摧毁无数人毕生的努力和追求。因此, 虽然废科举一直有动议,但没人肯当“出头之鸟”,恐树敌太多,也怕动摇制度的根本。此时, 袁世凯挺身而出。当清末新政实行, 废科举被视为“破冰之举”时, 袁世凯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个烫手山芋。袁世凯先是借助 1902 年冬请假回籍安葬生母之时, 乘火车到武汉, 然后沿长江东下, 再北上, 沿途与代理湖广总督端方、两江总督张之洞等商量, 达成分科递减的共识, 同时约定第二年春天联合起来向朝廷建议。返回天津后, 袁世凯又进京活动, 就此事跟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鹿传霖等人交换意见。 190 3 年新年刚过, 袁世凯就致电张之洞, 商议起草奏折稿。起草奏折时, 张之洞顾忌责任过于重大, 坚持不担任主稿, 于是袁世凯只好亲自拟稿。十天后袁世凯给张之洞电传了折稿全文, 张之洞表示同意, 让袁世凯联络其他各省,领衔上奏。 1903 年3 月,袁世凯主持、撰写的《请递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正式出台, 由北洋大臣, 直隶总督袁世凯领衔, 联合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张之洞, 山东巡抚周馥, 四川总督锡良等将奏折递交朝廷。但由于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王文韶坚决反对这一改革,此计划被迫搁浅。虽遭遇到阻力,但袁世凯依然坚持不懈。 1905 年王文韶军机大臣一职被罢, 袁世凯再次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湖南巡抚端方等联名上奏折“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这次朝廷批准了袁世凯等人的建议, 宣布从 1906 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同时停止。这样从隋唐以来实行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终结了, 它的终结者是袁世凯。二、废除科举后的缓冲过渡一切不出袁世凯等人的预料, 废除科举在当时所引起的巨大震荡对于全社会各阶层人士, 特别是对读书人来说是晴天霹雳。但是袁世凯等人为这些士子留了一些出路, 如创设各种学堂, 选派学生赴国外留学。对于已取得举、贡、生员资格的读书人, 分别不同年龄段, 做不同安排: 三十岁以下者易于改业, 均令入学堂学****深造; 三十岁至五十岁, 可入仕学堂和速成师范, 以谋出路; 五十岁至六十岁, 以及其他年龄段不能入速成科者, 为他们宽筹出路; 六十岁以上者酌给职衔以示安慰等。对于新式学堂毕业人读书人则分等次, 让他们同科举考试挂钩, 以适应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设计共分五级: 第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