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进课程创新探索教学模式摘要: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使美术教育内涵更加丰富。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对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就美术教学模式改革,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反思。关键词:创新;自主学习;愉快教学;内在潜能;人情化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提高与完善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必须创新课堂教学, 才能发挥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 只有始终坚持创新, 才能加快教育的发展步伐。在这种精神指导下, 新一轮教学改革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强劲的态势冲击着中国的基础教育。教育要以人为本, 教材也应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更要以人为本。在这里, 就有关美术新教材启动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创新教材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创设课堂内容的志趣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从教学过程来看, 知与不知, 启发与思维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教师处于知和启发的地位, 学生由不知到知, 接受前人劳动的智力成果, 不是像容器一样简单的收纳, 而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认识的一条规律,不然囫囵吞枣所接受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虚伪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透视原理中,教师可先举例,问:“站在火车轨道中间, 极目远望, 会发现火车轨道有什么改变? ”待学生答出“两条轨道之间会越来越窄”后, 教师接着让学生动脑思考, 生活中还有无类似现象? 他们会考虑到公路两旁的树木、整齐的楼房、蜿蜒的山路……从近到远, 都发生了变化。这时, 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 师生顺势总结出透视的原理――近大远小, 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引导过程中,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当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 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并能够得出结果, 过易或过难都达不到目的。既要摘的果子目标明确, 而且要“跳一跳,够得着。”“让学生拿着教师给的思想砖头,在谋划筹建新大厦,知道应该放在哪里,并了解整座大厦的设计全貌”。二、因人施教,注入情感,注意课堂内容的新颖在新型课堂里, 应坚持教学民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保持教学人情味, 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通过课堂这个窗口与学生建立伙伴式的平等关系。教师可以走下讲台, 拿起范作, 举出实例, 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 由此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心理活动潜能, 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让他们充分展示多彩的想象,引导他们积极实践。比如, 在设计美术教学案例“做一回服装设计师”时, 可以首先让学生在舞台上走秀, 展现自己服装的风采, 并启发学生想象不同特色的服装, 适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的职业形象及其服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创作前学生脑海中已积累了大量元素, 完成作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在生动有趣、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充分体验美术创作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可以使美术课堂在学生的激情创作中富有成效。三、尝试教法,巧用手段,保持课堂内容的持久传统美术教学方式过多地注重教师的灌输, 而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