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核舟记》三案设计
主备教师:史卫萍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背诵课文第2、3、4段。
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核舟雕刻的内容,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体会文章“总——分——总”的整体思路,理清主体部分按空间顺序说明的特点。
学案:
1、熟读翻译理解全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核舟大小如何?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4、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这样有什么好处?
5、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6、我的发现
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
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简介作家作品: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它介绍了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
听读课文,正音。
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 八分有奇
二黍许 篛篷 髯 石青糁之
不属 诎 椎髻 舟楫 篆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结合课文注释和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尽量不要借助翻译资料书。小组内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用笔圈点出,然后找老师或其他组同学给与帮助。
五、竞比展示:
(一)重点词语释义: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 径寸 直径一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  没有根据, 依据, 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 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  乘船在水上游览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jī零数
8、高可二黍许 大约 上下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缓缓地  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  极 像
13、舟尾横卧一楫  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  正
15、其船背稍夷  平
16、钩画了了 清楚明白
17、其色墨  黑
18、其色丹 朱红色
19、为人五;为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