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33个“套路”.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33个“套路”.docx

上传人:秋天教育 2022/1/10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33个“套路”.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精品文档
中考阅文阅读的重点之一是记叙文、散文知识。其实,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十分重要。
整体感知包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文章线索的把握,对文章思路的了解。再次是对于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
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
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2
精品文档
方法:
看目、人物(事物)、事件,行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叙了(描写了、明了)⋯⋯的故事(事迹、、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可以作一句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了(美了、揭示了、刺了、反映了、歌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特点?
中心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略得当。
5.划分次?
1)按划分(找表示的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
3)按事情展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化程分(找表达情感)
5)分(掐去尾)划分段落次技巧:①合并同,把相同内容的合一,把不同的分开来。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干什么”(或“什么——怎么”)
③找志
6.叙索及作用?
索种:物、事、人、感情、、地点、
索判断技巧:看目,看抒情句,看多次出的字眼
作用:是穿全文的脉,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次清晰。
示例: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索。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索穿全文。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索。如《背影》以父的背影索
③以中心事件索。如《色》以警官奥楚蔑洛夫理狗咬人事件索展
开故事情
④以思想感情索。如《荔枝蜜》以“我”蜜蜂的感情化索材料,
不大喜——想去看看——蜜蜂——梦自己成一只小蜜蜂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
精品文档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7.为文章拟标题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
1)《背影》 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 格。具有
极强的讽刺性。
4)《长在岩石上的小花》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主旨,暗喻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5)《六个馒头》
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
精品文档
6)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
效果好吗?为什么?“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7)地下没有鳌鱼题目好不好?简要评析一下言之成理即可。(说明文)好。既
是对古人认识地震的一种否定, 又能引出现代科学的解答,生动,吸引人。不好。
不直接,不能一目了然,不如《地震的原因及危害》来得实在。
8)《火车6年不到站》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 6年”更贴切,
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