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浣溪沙苏轼赏析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字词解释:
浣溪沙:词牌名。
蕲( 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萧萧暮雨:白居易
《寄殷协律》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
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门前流水尚能西:此句当为写实。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白发唱黄鸡:出自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黄鸡天天报晓,喻指时光流逝,人生不能长久。
作品翻译:
山下溪水潺潺, 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 松林间的沙路, 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 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反东, 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创作背景:
1 / 6
公这首词是公元 1082 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 《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作品赏析: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景色自然明丽, 雅淡清美; 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
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整首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变故,书写自己为当地山川景物所吸引的喜悦心情。全词语
浅意深,情景交融,韵清格高, 表现出苏轼执着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
格。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 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
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 涤去官场的恶浊, 没有市朝的尘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 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 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