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摘要: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7661 ( 2015 ) 19-355-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 40 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 5 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三、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 读来读去, 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 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 xxx 语气读出来”, 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 只重声音形式, 不重内心体验; 只重表层的技巧, 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 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五、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 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 相对环节而言, 非指读的人次) ,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 1 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 让繁琐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