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doc

上传人:xcweywk961 2016/8/10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摘要:近年来,针对两学期制在人才培养中的缺憾与不足,国内许多高校纷纷探索三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持续关注国内某“ 985 工程”高校近十年来的三学期制探索,发现缺乏共识、课程设置形式化严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三学期制的深化与育人成效。培植改革共识、完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改革是有助于推进三学期制改革的若干尝试。关键词:三学期制; 运行机制; 课程体系近年来, 针对两学期制在人才培养中的缺憾与不足, 国内许多高校开始纷纷探索三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旨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学期制”是国外不少高校采用的制度,即将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 并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从每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短学期。近年来, 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三学期制”,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1] 。这些先行院校在实行三学期制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也无不面临着新的问题和阻力。国内对三学期制改革的争议从未停止。一、某“ 985 工程”高校( X 大学)的三学期制改革实践 1.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每学年两学期的教学制度。该制度具有教学周数多、教学时数多、课堂教学时间长、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刚性等弊端。为克服两学期制所存在的不足, 20 世纪 80 年代末( 1986 ― 199 1 年),X 大学曾在全国率先进行三学期制改革尝试。但由于教学观念滞后、相关配套不完善等因素, 在经过四年实践后终止了这一项目。进入新世纪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X 大学在认真总结 20 世纪 90 年代三学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并基于 X 大学旧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全面革新、本科教学改革深化需要新的突破、学校具备三学期改革的基础和条件的实际办学现状,于 2004 年再次推出三学期制,即每学年分为春季学期 18周、秋季学期 18 周和夏季学期 5周,“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度。从启动至今,历经十年实践。在十年实践中,学校以学期制调整为“抓手”, 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综合改革。 2. 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在十年改革实践中, 学校边推进、边调整、边优化, 坚持实践推进和观念更新同步进行, 宏观整体推进与微观调整同步进行, 体制推进与机制推进同步进行, 管理方式改革与资源合理配置同步进行, 逐步形成了明确的三学期制改革思路和做法。第一, 设立以实践教学为主, 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短学期。自 2004 ― 2012 学年, 学校先后三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 把原来两个长学期调整为每学年分为 18 周、 18 周和 5 周的“二长一短”三学期制度。以短学期为切入, 学校根据个性化的学****需求在短学期组织了一系列激发学生自主学****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参加认知实****生产实****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开设体现学科特色的短、新、精、交叉课程;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或开设前沿学术讲座; 组织优秀学生出国出境交流; 组织双学位( 辅修专业) 课程; 针对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 在短学期组织补修或重修课程; 举办形式多样“暑期学校”或“夏令营”活动; 组织各种跨学科知识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第二, 构建以能力为中心, 有利于学生自主设计的课程体系。为克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 力图构建一个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 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以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为目标而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压缩教学周数,精简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时数持续减少的前提下, 实施大类培养, 依学生兴趣分流选择, 即学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 共同修读大类平台课程,三、四年级兼顾学生升学、就业、出国深造等不同需求,设计多样、灵活和开放的课程模块系列。第三, 实施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学运行机制。通过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配套改革, 打破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障碍, 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柔性化教学运行机制。具体包括: 拓展开课模式, 制定“百科系列讲座管理办法”、“人文大讲堂”学分认定办法, 开设“校友创业论坛”等, 学生凡参加一定数量讲座可以认定学分; 改革课程考试方法,短学期课程一般不安排期末考试,以突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建立课程学分转换机制, 为满足短学期学生出国交流需要, 实施标准化课程建设, 统一课程学分、学时标准,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