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

格式:doc   大小:6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8/11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将相和》教学设计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惯。 3.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板书) 1.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2.“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课文 1. 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2.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1 )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2) 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三、品读感悟 1. 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写到了不和?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 )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 这样下去,赵国可要将国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为了劝好, 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 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4, 。出示学****提示(1) 学****任务: 一边读一边感悟,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 他是有能耐的。(2) 学****建议: 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 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3 )可以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二、解析“完璧归赵”(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 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蔺相如捧着璧, 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 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 点拨要点: (1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 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 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 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 教师小结。 4. 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