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歌特征的讨论
丁玲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根本、最早进入传播行为的文学形式。它是主情的文学体裁,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构成的不同长短的句子,表现出不同情感的缓急节奏。(精品文档请下载)
诗的韵律,也称押韵,、,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到达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那么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已经的创造.
(精品文档请下载)
《周易 •乾卦》“修辞立其诚”。唐代孔颖达的解释是“辞谓文教,,内那么立其老实,内外相成,那么有功业可居。"根据孔颖达的说法,“ 修辞”就是修理文教。他口中的“文教”,含义甚广,不但指文化教育,,后代文章学家在引用这句话的时候,把它的意义缩小到“修饰辞句”。《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辞假设没有文采,即使能行于一时,也不能传于长远。(精品文档请下载)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精品文档请下载)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精品文档请下载)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开展创造,运用也灵敏多变,夸大、复沓、重叠等等,难以尽述. (精品文档请下载)
A比喻
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手法。根据喻本和喻体的不同组合方式来分的。宋代陈骙在《文那么》中把比喻归纳为十类:一曰直喻 ,二曰隐喻,三曰类喻,四曰诘喻,五曰对喻,六曰博喻,七曰简喻,八曰详喻,九曰引喻,,陈骙说的其它八种,几乎都可以包括其中。直喻就是明喻,直接点明,古代汉语中一般用“如”“假设”“犹”等字表示。不直接点明的叫隐喻,没有任何标志,只能根据上下文来识别。一种和比喻非常相关的修辞方式——比较。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较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