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污染排放控制提升策略.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污染排放控制提升策略.docx

上传人:可爱小月 2022/1/11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污染排放控制提升策略.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精品文档
污染排放控制提升策略
一、引言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已经具
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同时,东部地区面临着资源约
束、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的多重压力,也陆续
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传统技术与产业。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主。
工业作为三次产业中污染排放量最多的产业,其转移过程可能也伴随
着污染的转移。如果这种转移规模较大,就会对生态环境原本就相对
脆弱的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部分发达国家以
及东部部分地区发展初期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造成了
种种矛盾和危害,应该作为深刻的教训。如何既有序推进产业与技术
的转移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又保证不同类型区域生态环境普遍改善,
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竞争国家之间为了
吸引更多的高环境规制标准国家的企业,往往刻意降低本国的环境规
制标准,从而使污染密集型产业不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的天堂”( Esty,1994,1996)。同时,
许多实证方面的研究表明,这种以环境规制标准降低来吸引高规制标
准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往往是竞争到底的(racetothebottom),即这种相互竞争博弈的结果导致各竞争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一降再降,形成
恶性竞争,使得环境不断恶化(ManiandWheeler,1999;vanBeersandvandenBergh,1997)。因此,通过产业转移,完成
污染转移、能耗转移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欠发达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广大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中国环境污染与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已有的关于中国环境污染与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对国内环境的影响。如夏友富
1999)系统阐述了外商投资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舒基元(2003)分析了国际污染转移产生的途径与根源,以及我国在利用外资以及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环境污染
转移问题。杨海生等(2005)根据1990—2002年中国30个省市环境、经济、贸易数据和29个省市FDI的数据,建立全球化与中国的计量模
型,发现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DI对环境有负效应。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所引起的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见,且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如杨昌举(2006)、黎金风(2007)、谢丽霜(2009)等,定量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以及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变化,分析了污染转移与污染型产业转移的关系,发现区域间的实际污
染转移变化并不完全与污染型行业的区域转移情况相吻合,而区域间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正好解释了这一现象,且技术进步在减少污染排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产业和技术两个角度对当前环境污染转移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提供决策参考。
壟蒇圖溅鐒纜枥鈳摜幬脔链诒謚鍍。
二、全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情况
笔者选取2001年与2008年的工业化学含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工
业烟尘、工业粉尘以及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