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医嘱制度 1 、医嘱一般在上班后二小时内开出,要求层次分明, 内容清楚。转抄和整理必须准确, 一般不得涂改。如须更改或撤销时, 应用红笔填“取消”字样并签名。临时医嘱应向护士交代清楚。医嘱要按时执行。开写、执行和取消医嘱必须签名并注明时间。 2 、医师写出医嘱后,要复查一遍。护士对可疑医嘱, 必须查清后方可执行。除抢救或手术中不得下达口头医嘱, 下达口头医嘱,护士需复诵一遍,经医师查对医药后执行, 医师要及时补记医嘱。每项医嘱一般只能包含一个内容。严禁不看病人就开医嘱的草率作风。 3 、护士每班要查对医嘱,夜班查对当日医嘱,每周由护士长组织总查对一次。转抄、整理医嘱后, 需经另一人查对,方可执行。 4、手术后和分娩后要停止术前和产前医嘱, 重开医嘱, 并分别转抄于医嘱记录单和各项执行单上。 5 、凡需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要交代清楚,并在护士值班记录上注明。 6、医师无医嘱时,护士一般不得给病员做对症处理。但遇抢救危重病人的紧急情况下,医师不在,护士可针对病情临时给予必要处理,但应做好记录并及时向经治医师报告。执行医嘱流程医嘱是医师在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适用于住院患者的各类药物治疗及一切检查、操作。医嘱内容应准确、清楚, 每项医嘱应只包含一个内容, 注明起始和停止时间(具体到时分)。执行流程: 阅读→查对→确认→打印或抄写医嘱执行单→执行、查对( 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记录并与医生反馈。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 、根据国务院《医疗季后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要求, 根据医院功能制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2 、各科室要认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根据科室各级人员技术状况,科学界定各级人员手术范围。 3 、科室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状况, 定期调整其手术范围。所称“手术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术 4 、科室应严格监督落实《各级医师手术范围》要求, 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超出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活动。 5、若遇特殊情况( 例如: 急诊、病情不允许等), 医师可超范围开展与其职、级不相称的手术, 但应及时报请上级医师,给予指导或协助诊治。手术上报审批制度 1 、重大、疑难手术,部分风险极大的手术、严重破坏手术(如毁容、截肢、重要器官摘除等) ,经术前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 上报医务科审查批准, 必要时请业务副院长批准,方可实施。 2 、新开展的手术项目,包括新开展的诊疗手段应由科主任同意后报医务科、业务副院长并经学术委员会论证批准,方可实施。 3 、手术报批前,经治或手术医师必须与病人本人或直系亲属谈话。实事求是地全面介绍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案、手术及麻醉意外及风险、术后并发症及可能发生的后果。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备案。 4 、术后发现患者病情与术前估计不一致或出现意外情况, 除及时要求会诊外, 应及时与病人直系家属说明, 并上报科主任及医务科。手术过程管理规范 1 、凡需住院手术的患者,应做好手术前各项检查,明确诊断, 选择好手术适应症后, 方可决定手术, 科室要严格遵照各级医师手术范围合理安排手术人员。 2、手术前, 主治医师填写好手术知情同意书( 协议书), 患者填写委托书者, 可由被委托人被委托人签署。患者危重急需手术, 但无行为能力且家属不在时, 由科室或急诊值班医师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 批准后方可手术, 但病历中必须详细记录以便备查。 3 、凡住院施行的手术,手术前主治医师都要写好术前小结,并由上级医师阅批后签字。 4 、重大、疑难、复杂手术、致残手术以及新开展的手术、外宾和市、县级领导手术, 均采取慎重态度, 填写特殊手术申请报告单报医务科, 经院领导审批后方可实行。此类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副)医师主持, 手术医师、麻醉师、护士长及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内容由主治医师记入病历, 并报告医务处, 必要时医务处派人参加术前讨论。 5 、手术前 1 天,手术医师填写手术通知单,科主任或主任(副)医师签字后送手术室,由手术室安排手术。 6 、急诊手术,主治医师填写急诊手术通知单,手术医师签字后送手术室, 手术室或麻醉科应积极主动配合急诊手术,不准无辜刁难、推脱或拒绝。 7 、术前麻醉师必须检查手术患者,如术前准备不符合麻醉要求,麻醉师有权决定延期手术。 8 、各级医师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各级医师手术范围”进行手术。 9 、进修医师及学生参加的手术,必须有本院医师参加并负责进行指导, 手术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均由本院医师负责。 10、参加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手术室的各项规定, 术前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诊断、手术部位后, 方可手术。对违反制度以及不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的医务人员, 护士长有权停止手术, 并根据情节及造成的后果追究个人责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