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7
文档名称:

曲黎敏《黄帝内经》全套讲义.doc

格式:doc   大小:559KB   页数:4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曲黎敏《黄帝内经》全套讲义.doc

上传人:beny00001 2022/1/12 文件大小:5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曲黎敏《黄帝内经》全套讲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word文档
word文档
1 / 417
word文档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
【黄帝内经】
目 录
第1局部曲黎敏简介
第2局部《黄帝内经》简介
第3局部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名家论坛〕
为什么要学介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如此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与“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与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拟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开展的理论根底和源泉。
word文档
word文档
6 / 417
word文档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X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X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如此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局部。
成书年代和组成内容
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
《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局部,各有文章8l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与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汉书·艺文志》载录的书目,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和《黄帘外经》三十七卷。外经至今没有发现,似乎早已散佚。当时也没有提到《素问》和《灵抠》的名称。到了晋代,学者皇甫谧(公元215-282年)著《甲乙经》的序文中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咸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世多数学者也承认皇甫谧所提到的咸经,便是《灵抠》的别名。因为在《灵枢·九缄十二原》中写着:"欲以微缄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咸经"。这就是说,要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里去,借以疏通经络,调和血气,使气血能往来出入的会合,并且循行畅通无阻,为了要把这种疗法流传到后世去,必须明确地制定出方法来,使它永远不会涅没,经久而不失传,这个方法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在安排这个方法的时候,要分清章节,里里外外,从头到尾,一切都要交待清楚,首先写成一部《咸经》。所以《咸经》和《灵枢》是同书异名,是有它的依据的。
word文档
word文档
6 / 417
word文档
《黄帝内经》的根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的为阳、静的为阴,兴奋的为阳、抑制的为阴,功能性的为阳、物质性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为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阴阳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学说是符合辩证法的。阴阳学说与医学的结合,在《黄帝内经》里面直截了当地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要求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都不能离开阴阳这个"纲纪〞。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一部古书《左传》中就记载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