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doc

格式:doc   大小:1,195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doc

上传人:bodkd 2022/1/12 文件大小:1.1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文/李  吉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剧烈动乱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
五、山东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是中国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涉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根本要素。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
       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笔者近年来在从事姓氏、族谱研究中,也曾屡次收到辽宁、吉林等地民众的咨询电、函,称其祖籍原系山东枣林庄。清初移民加强边疆,迁居关外,要求帮助查证山东枣林庄确实切位置和迁徙史实。这也可作为山东枣林庄为明清移民点的旁证。
六、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在众多的族谱资料和民间传说中,都大同小异地反映了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历史事实。
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户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思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这是效法东晋以来,偏安江南的历代王朝,侨置郡县的传统作法。
当然,珠玑巷作为幅员有限的弹丸之地,不可能会有大量人口以供迁移,但其地处南下岭南的交通要塞,自然而然会成为岭南移民最为眷恋、印象最深的集散之地。据曾昭璇、鲁宪珊两位先生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列出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支。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无数岭南人精神上的故土,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七、福建宁化石壁村
宁化石壁,原名玉屏,也名石碧,由22个自然村组成。它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福建省西隅,北连江、浙,南接粤、桂,四周山环水绕,中间是开阔的平原盆地,物产富饶,环境幽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历代南迁士民避乱求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因而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士民避乱迁徙于此。此后,有西晋永嘉之乱,在唐末五代、宋室南渡及明清之际,每当中原动乱,社会剧烈巨变之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大量移民涌入石壁,繁衍栖息,并由此而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黔等地。据史、志和族谱记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曾有106个姓氏在此生存栖息,并由此播向东南沿海,繁衍海外。
由于宁化石壁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剧烈变动的唐末五代,各割据势力均鞭长莫及,成为较为安定的世外桃源,凝聚了众多的北方移民。据史书统计,宁化在唐末人口仅1万余人,到南宋时已达11万之多,其中土著仅5000余人。由于高山的阻隔和战乱频
繁,才中断了与中原的联系。在封闭的世界里,他们以自己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语言****俗,与当地土著的民风****俗混合在一起,渐渐产生出一种新的、独特的,既有中原古文化的遗风,又有区别和创新的文化,即客家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客家民系,并随着子孙后裔的播迁繁衍,洒向各地。而客家各姓氏族谱记载姓氏源流时,大多把从宁化石壁外迁的第一祖先尊为家族始祖。因而福建宁化石壁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民系的朝宗圣地。
八、河北小兴州
河北小兴州是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由官组织移民的又一集散之地。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遁,元朝灭亡。元朝剩余势力虽然退居漠北,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对明王朝北边构成很大威胁。为此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在长城以外,东起辽东,西至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东西两千余里,南北数百里的广阔地区,屯兵卫戍。同时,为恢复和开展北平地区因战乱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屡次从燕山以北广阔地区(俗称山后)向北平附近移民。
及至永乐皇帝登基,为进一步稳固、开展北平地区社会经济,确保京城平安,先后抽调长城以北27个卫所的将士约15万人,在北京附近屯边戍守。同时,屡次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安置于良乡、顺义、平谷、大兴、宛平、通州、蓟县、宝坻、香河、遵化、卢龙、武清、丰润、清苑、容城、新城、安国、徐水、任丘、涞水、霸州、定兴等地区和河北各县,移民总数达数十万之多。涉及到张、王、李、刘、梁、孙、崔、邓、杜、魏、邢、徐等数十个姓氏。
               
据?元史·地理志?所载:“兴州,……金初为兴化军,隶北京,后为兴州。元中统三年隶上都路,领县二:兴安、宜兴。〞明初为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