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父亲的菜园 教学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父亲的菜园 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父亲的菜园 教学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父亲的菜园》是根据教育部 2000 年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对于从教 20 多年的我来说,却还是一篇从未尝试过的新教材。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1)失去菜园、(2)决定开垦新菜园、(3)开垦荒地、(4)垒上石墙、(5)种上豌豆、(6)用豌豆肥田、(7 )拾粪肥田、(8)菜园获得丰收等八项内容。作品通过对父亲的言行的具体描写, 意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勤劳、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也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 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文中的父亲的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出现了下列的现象:课文第九自然段落是描述父亲用“豌豆肥田”的情节,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 而后又告诉作者:“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针对用“豌豆肥土”的做法,学生们展开了争辩,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用豌豆肥田不合算,理由是:(1) 文中说家里的菜碗总是盛不满,说明家里缺少菜,这些豌豆果实应当让家里人吃; (2)肥田有更好的的办法,如去远点儿的地方割青草,然后挑回来……还可以……老师,您说是吗?我没想到学生会钻“牛角尖”钻到这儿来了,学生的这种观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否定?是生命化教育的亮点?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真让我叫苦不迭,心里暗暗地嘟囔着:在高喊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今天,怎么来了个这样的教材……课堂上,为了维护做老师的尊严, 只好自找下台阶的路,绞尽脑汁想了一番,我故作轻松地说:“看来你们舍不得用豌豆来肥田。——其实,我也这么想,我赞赏同学们的见解。但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豌豆肥田’的细节,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对其他情节中那‘父亲’的言行,老师更表示敬佩,从整体上说,‘父亲’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的……”我不敢保证我的学生们能接受我“表演”, 走下讲台后返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忐忑不安。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关呢?我静下心来重研教材,觉得课文的教学难就难在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我们以前没有特别的提出人文性,可是细细想来,过去的语文教学真的缺少人文性么?哪一段文字没有反映人文性呢?既然有教学内容,它本身就蕴涵着人文性,无论你关注还是不关注都是脱离不了的。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喧宾夺主, 以有别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