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英语课堂翻转的必要性分析【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教学材料不再为教师所独有,“90 后”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材料。教师应该以创新为驱动, 在变革中求发展, 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指导者, 由课堂管理者变为促进者, 让大学英课堂翻转起来,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 做到人人学有所得。通过对比翻转前后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状态, 探讨大学英语课堂翻转的必要性。【关键词】翻转教师角色学生状态必要性一、翻转前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英语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传道”和“授业”, 却忽视了“解惑”。偏重知识的传授,教材背的滚瓜烂熟,课程讲的津津有味,甚至有的教师什么时间讲到哪课的哪个单词都把握的恰到好处。不管学生反应如何, 一本教案讲终身。有的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对新的教学技术不够普及, 坚持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 殊不知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单调的教学内容, 落后的教学手段与时代的发展已经存在差距,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把授课内容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 增加一些动画效果。但是, 这只是一种变向的注入知识的方法, 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往往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老师为了维持秩序,主导性过强,多是采取单项的灌输知识的方法, 并不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却忽视了当代大学生渴望交流,渴望被关怀。在大班授课的教学环境中, 教室大, 座位越靠前听课效果越好, 但是前排的座位是有限的。个别学生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迟到、不情愿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等原因坐不到前几排座位而无法听清老师讲课,慢慢地注意力无法集中, 不能专心听讲。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授课内容, 缺少操练的机会, 师生双向交流变得很难实现, 上课变得非常沉闷枯燥。大学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较多,有的活动和上课时间发生冲突,一些学生会的成员往往会选择请假甚至逃课。他们的课程落下了, 有的会抄别的同学的笔记来补习, 有的就不管不问了。学生各自的能力、兴趣和基础不能整齐划一, 按照大班的开课进度, 有些觉得太慢, 感到沉闷; 有些感觉太快,未能跟上。老师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二、翻转后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师再也不需要在学生面前花费 30-50 分钟来讲解他们已知或者可以自己查阅到的知识。教师可以把课堂需要的词汇和文化知识做成视频的形式提前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课下掌握。现代大学生都热衷于聊天, 教师可以把教学视频放在学生们聊天的平台上, 建立专门的讨论组, 把授课班级都添加进来。课堂时间则进行协作学习和概念掌握的练习, 加强师生和生生的交流, 及时发现学生们没有掌握或者掌握不好的知识点, 进一步强化练习。必要的时候, 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教学中采用的练习应该要求学生自主创造内容, 语言理解与产出要紧密结合,设计语境去练习语言形式或学习语法。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促进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文化的交际性, 注重语言和认知的互动, 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