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题 25 杜甫诗五首(第课时) 教材概述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为主, 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望岳》是杜甫早年漫游时的作品, 当时青春年少, 壮志凌云。《春望》《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 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痛情。学习这几首诗歌, 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 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 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 能从字、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 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能说出诗词的写作技巧,如象征、用典、对比、白描、渲染、联想想象等; 2. 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作者高瞻远瞩的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 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劫难,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精神 3. 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沉重苦难重点 1、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难点 1.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 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课前准备朗读资料、播放器课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师辅助课时划分 3课时教学预设教学调整第一课时望岳教学目标 1. 常握本课实词、虚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能准确翻译课文。 3 、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4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教学步骤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 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 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 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 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 可是, 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 他的雄心, 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板书课题:望岳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 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 被尊为“诗圣”。杜甫(公元712~770 )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 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 北越齐赵, 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