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迷失的洛丽塔.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迷失的洛丽塔.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16/8/12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迷失的洛丽塔.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迷失的洛丽塔摘要: 当代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著作题材丰富, 本文选取了严歌苓创作的一类典型题材, 以严歌苓的四部短篇小说为文本支撑, 从文化伦理、心理等方面探讨这些发生在年龄差异较大的具有洛丽塔色彩恋情中的少女心理。论文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其一, 从东西方文化伦理背景下的女性对待此类情感的态度差异, 而其中东西方根深蒂固的血统以及不同的伦理背景以相异的方式影响了这些少女, 使少女们在恋情中的表现出现了不可忽视的差异。其二, 从弗洛伊德主义与伦理学角度探析迷失于忘年恋中的少女的心理表现以及原因。关键词:“洛丽塔”;严歌苓;迷失;心理一、“洛丽塔”模式之由来在严歌苓的作品中, 她本人的人文关怀, 对人性的深度挖掘都展露无遗。她坚信:“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文化和文学的主战场,决心从足够的层面和角度,来旁证、反证‘人’这门学问,‘人’这个自古至今最大的悬疑。”[1] 严歌苓利用的她的鲜活的艺术生命不露痕迹的不动声色的和我们谈论人性。本文旨在探讨严歌苓的创作题材中独特的一类: 陷入了独特的爱情模式下的女子心理状况以及原因, 文中选择严歌苓的四篇短篇小说《扮演者》、《我不是精灵》、《风筝歌》、《阿曼达》为例展开阐述。严歌苓对男女情爱的叙述有其特殊之处, 我们可以称之为非常态的爱情,或者有些学者称之为“忘年恋”。原因是,身处这样特殊模式的异性恋爱中大多是年龄差距较大的异性。“洛丽塔”一词来源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 1955 年发表的著名长篇小说《洛丽塔》, 小说描述了一位中年男人和一个名为洛丽塔的十二岁少女之间发生的***故事,而“洛丽塔”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意象符号。本文将严歌苓的四部短篇小说中出现的“大男小女”之间发生情感纠葛的故事模式称为洛丽塔模式――通常女方为少女, 且与男方年纪相差较大。《扮演者》中的小蓉和钱克; 《我不是精灵》中的穗子和韩凌; 《风筝歌》中的肯特和英英; 《阿曼达》中的阿曼达和杨志斌,叙述的都是十多岁的少女以及比她们大十岁以上的男性之间产生的感情。《我不是精灵》中的穗子, 在开头第一段就说“许多人说我几乎是一夜间长大的, 从那事以后”;而《阿曼达》中的阿曼达,在状告杨志斌***出庭时,成了“有些经历和磨难的小妇人”。不难想象,小蓉以及英英也会有这样刻骨铭心的一夜成长, 那是因为她们经历了不寻常的爱情的洗礼, 成为了一名具有女性特点的真正的成***子。小蓉、穗子、英英、阿曼达们在特定的生长环境中拥有了对一份特殊感情的回忆, 她们注定拥有与同龄少女不一样的生理与心理状态, 不一样的成长历程, 她们迷失在了不寻常的恋爱中, 又迅速的得到抽身, 这种痛是彻骨的。二、东西方文化下雌性特性的不同演绎情感是我们人性的基本欲求之一, 在严歌苓的四部短篇小说中的人物跨越了种族, 年龄, 阅历, 社会, 家庭, 道德, 伦理, 心理的障碍, 其中《扮演者》与《我不是精灵》的背景发生在中国,而且时间相当的接近, 而《风筝歌》与《阿曼达》的背景却是身处异乡的移民, 只不过少女是东西方混血女子, 也还是有一半的西方血统, 骨子里、血液里衣承了西方文化中的奔放,爱好冒险与自由的天性。从严歌苓小说中的少女们对待超越伦常的情感的不同态度与反应中, 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熏陶下的雌性群体的不同个性。不同的民族衍生出了具有差异性的文化中的“洛丽塔”模式。(一)东方伦理审视下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