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的,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写的是在 20 世纪初叶, 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 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 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 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 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 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学习目标: 一、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一为“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二、根据文本,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二为“理解课文的内容, 进一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三、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设计理念及做法: 1、以本为本, 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又注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 2、本篇文章分为两部分, 1至6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一个故事, 7至9 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较深奥、枯燥。怎样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并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呢?怎样让深奥的道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 化难为易呢?在故事部分做文章, 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 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 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 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处理教材时, 我花较多的时间重点品读故事部分的四个文段,及①③④⑤⑥自然段,。在教学中设计了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一边读一遍想, 前后对比。比如: 原来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子?在罗斯福的措施得到实施后凯巴伯森林的动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句子,不离开文本。“ 20 世纪初叶,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 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②“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 狼接连发出惨叫, 一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 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 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 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从这些语句,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大自然的命运, 从而认识到罗斯福总统决定的严重错误, 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 不需要讲解, 更不需要灌输, 是潜移默化, 是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