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从脾胃论治慢性咽炎.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脾胃论治慢性咽炎.doc

上传人:beny00001 2022/1/14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脾胃论治慢性咽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word
word
2 / 3
word
从脾胃论治慢性咽炎
代长青
(洁河市中心医院,某某洁河 462000)
某某中医2012年6月第32卷第6期,p719~720
悛性咽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往往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压力。慢性咽炎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肥厚性咽炎、枯燥性或萎缩性咽炎。临床表现为咽部的不适,如咽干、咽痛、灼热、发痒、异物感等。由于咽部不适,咽后壁常有黏稠分泌物附着,局部患者往往有清嗓动作,晨起易干呕。西医在治疗本病中并无优势。笔者在工作当中采用单纯中药辨证治疗,收效显著,现报适如下。
1病因病机
慢性咽炎属中医“虚火喉痹〞X畴,多数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以肺肾-万损,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循经上蒸,熏蒸咽喉为多见。也与职业因素有关,如长期受化学气体、粉尘等刺激,嗜食辛辣之物、吸烟、饮酒等不良****惯,也是造成虚火喉痹的病因之一。临床治疗中多从肺肾阴虚、肾阴不足入手,采用滋阴降火之原如此来遣方用药。然笔者在实际上作中发现,慢性咽炎与脾胃在生理与病理方而有很大渊源,脾胃与咽喉的生理关系在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不与,如此令人九窍不通〞《素问·阴阳类论》亦云:“咽喉枯燥,病在土脾。〞《诸病源候论》云:啁喉者,脾胃之候也。〞从经络走向来看,足太阴脾经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李东垣在其《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如此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假如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如此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也。〞说明人体脾胃健旺,元气充足,假如脾胃受损,元气不足,如此诸病皆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升胃降,水谷精微才能布散至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与筋肉皮毛等组织,当然也包括对咽部的濡养。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失健,如此津液无以化生。慢性咽炎的一系列症状,诸如咽干、咽痒、疼痛、异物感等,均为咽失濡养所致。临床工作中,针对脾胃致病的机制,从脾胃立论,总结出慢性咽炎的治如此以调理脾胃为主。
2分型辨治
症见咽干咽痛,口气热臭,院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喛气吞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方选平胃散合清胃散加减:石膏30 g,黄连6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2g,升麻6g,白朮15 g,苍术12 g,厚朴9 g,薏苡仁20 g,陈皮15g,炒麦芽10 g,神曲10 g,甘草6g。胃热伤津、口燥烦渴者加天花粉、麦门冬。方中石膏、黄连清热泻火,除胃中积热,牡丹皮、生地黄清热凉血,白朮、苍术、薏苡仁健脾除湿,厚朴、陈皮理气化湿,炒麦芽、神曲消食份滞,升麻散火解毒,与黄连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湿得降,并为阳明引经药。全方相配,共具清热利湿,行气和胃之成效,使上攻火热以泻而降,湿浊阻滞以利而除,脾胃复健,胃气和降,气机调畅,如此诸症自除。
2. 2脾胃虚弱型 症见咽部堵塞、异物感明显,食少便派,而色萎黄,体倦乏力,胸脘闷胀,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治以益气健脾,化痰利咽。方选参苓白朮散加减,药用:人参10 g,黄芪30 g,白朮15g,茯苓15g,薏苡仁20 g,白扁豆12g,砂仁9g,山药30 g,陈皮15 g,清半夏9g,炙甘草6g。方中以人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