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军行全诗王昌龄
导语:《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 表达一种士子从戎, 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 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以下是小编整理从军行全诗王昌龄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
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 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 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 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 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 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 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 冠以“黄沙”二字, 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 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 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1 / 7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 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 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
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
氛,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
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 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
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诗经
·王风·君子于役》 ) 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 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第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