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哀江南》示例(二)哀江南.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哀江南》示例(二)哀江南.docx

上传人:飞行的倩倩 2022/1/1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哀江南》示例(二)哀江南.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哀江南》示例 (二)哀江南
《哀江南》 教学设计示例 (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 ”,写的是苏昆生 “重到 ”
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 “残”、“废”、“瘦”、“空”四个词
作修饰语。以“残”修饰 “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 这是虚写,是
因“废垒 ”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 “残军 ”与“瘦马 ”也是虚实相对,
前者为眼前之未见, 后者为眼前之所见; 昔日用于战争的 “垒”“壕”,如
今已 “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 更显凄凉。
“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
今却是只剩 “萧条 ”,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 沽美酒 ]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 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 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 是孤独之柳, 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
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冷清清的落照 ”与 “一树柳弯腰 ”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 “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 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 “眼看他 ”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 ”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 一下子使句式整齐、 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 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
《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 《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 《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 (“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 秦淮水榭花开早 ”“眼见他起朱楼 ”、《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
去的繁华景象仅以 “旧时 ”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 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 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