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刑法总则.doc

格式:doc   大小:16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刑法总则.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3 文件大小:16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刑法总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罪刑法定原则体现(犯罪、刑罚法定化,取消类推制度,从旧兼从轻,分则罪名详备,罪状和法定刑设置方面增强法条可操作性)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具体体现定罪量刑行刑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立法体现(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 司法适用(纠正重定罪轻量刑,强化量刑公正,执法的平衡和协调统一) 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溯及力(概念已考)刑法生效后,对以前未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四种原则从旧兼从轻的三种情况犯罪概念阶级本质( 孤立的个人, 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 混合概念( 实质“本质特征”+ 形式“法律特征”)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13条危害,分裂,颠覆,推翻,破坏,三侵犯,应当三个基本特征: 社会危害性( 侵犯客体: 社会关系的种类; 手段后果时间地点; 行为人情况和主观因素) (历史的,全面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刑事违法性, 应受惩罚性犯罪构成(已考概念) 决定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构成犯罪必需主客观要件有机统一意义追究责任根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彼罪标准保障无罪人不受非法追究犯罪客体刑法保护,犯罪侵犯社会关系(已考意义)认识犯罪本质特征,准确定罪,正确量刑犯罪客体分类的意义揭示客体的属性,揭示犯罪共性和个性特征一般客体(整体) 同类客体(某一方面) 直接客体(具体的社会关系) 简单与复杂(一罪一关系,一罪两关系) 物质与非物质性客体犯罪对象刑法规定,犯罪行为直接作用,具体的人或物客体与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已考 C) 决定犯罪性质,任何犯罪必要构成要件,任何犯罪都危害客体,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的客观方面概念法定性, 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 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侵犯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是构成犯罪的核心因素意义区分罪与非罪,此罪彼罪,完成与未完成,分析和认定主观要件,量刑危害行为身体动静,意识支配下的,危害社会作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实施方式(自己身体,物质性工具,自然力,动物,他人) 不作为(已考概念,义务来源) 特定法律义务,有能力,没有履行的危害行为义务来源法律规定,职业或业务上要求的,法律行为引起的先行行为(危险状态,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义务) 持有特定物品事实上法律上的支配控制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定罪量刑限定犯罪基本范围危害结果概念广义( 直接+ 间接) 狭义(构成要件的结果对直接客体的损害事实) 特征:客观性因果性侵害性多样性种类:构成与非构成(是否是构成要件)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直接和间接(间接造成) 罪责自负概念只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和结果承担刑责因果关系客观性相对性(结果是法律所要求已经造成的有形的可被具体测量的危害结果; 原因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时间序列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偶然因果关系某行为本身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假如其中, 即偶然的同另一原因过程相互交错, 由后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的引起了危害结果犯罪主体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应负刑责的自然人和单位刑事责任能力构成犯罪和承担责任必需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具备对自己行为在法意义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控制能力具备决定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二者的联系辨认是基础,控制是关键程度: 完全, 完全无( 小于 14, 精神病), 相对无( 14-16 ), 减轻( 14-18 , 聋哑,盲, 半疯) 刑事责任年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责必须达到的年龄(完全不负 14 ,相对负 14-16 ,完全负) 未成年人犯罪处罚原则(从宽“应当从轻或减轻”,不适用死刑)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的特定资格、地位或状态类型(自然与法定,定罪与量刑身份) 对定罪量刑的意义( 对定罪罪与非罪, 此罪彼罪, 特殊身份影响无特殊身份)( 对量刑行为类似特殊重,设有因特殊而影响刑罚轻重的规定,对某些特殊身份犯罪从重处罚) 单位犯罪公司企业事业机关团体依法应当承担刑责的社会危害行为处罚原则单罚制双罚制(相同,轻于自然人) 犯罪的主观方面对行为和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罪过( 犯罪的故意或过失, 是负刑责的主观根据)( 一切犯罪必备), 犯罪动机( 量刑) 和犯罪目的(某些犯罪构成所必备) 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在定罪中的关系客观基础,主观根据,二者有机联系主观方面的意义:对刑法理论,对司法实践(定罪,量刑) 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客观性,主观通过行为得以客观外化犯罪故意概念明知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主观心理态度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认识是意志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意志是认识的发展) 故意的类型直接故意(必然+ 希望,可能+ 希望) 间接故意(可能+ 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