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氧化碳中毒第一节概述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 CO) 为最常见的窒息性气体,俗称煤气,又叫瓦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环境中都存在 CO 。 CO 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 28. 01 ,比重 0. 967 ,熔点― 205 .1℃,沸点― 191 .5℃。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在空气中燃烧其火焰呈蓝色。通常在空气中含量甚少,仅 0. 002 %,即 20ppm 或 23mg / m3 。暴露极限为 0. 005 % (57 . 4 mg / m3) ,若空气中含量达到 %~ %,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如果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 CO ,或浓度虽低但吸入时间较长,均可造成急性 CO 中毒。通常 CO 由含碳物质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接触 CO 的作业方式不下 70 余种。在化学工业中,用煤、重油或天然气制取生产氮肥的原料气,以 CO 制取甲醇、丙烯酸、丙烯酸酯、光气、甲酸、草酸、甲酰胺,与金属合成羰基镍、羰基铁等,均有可能发生 CO 中毒;在用煤、焦炭、重油或天然气等制取的多种可燃性气体中含有 CO ,如高炉煤气与发生炉煤气含 CO 30 %,水煤气含 CO 40 %,煤气含 CO 5 %~ 15 %;用火药或炸药爆破采掘时可产生大量 CO ,如黑色炸药可产生 CO3 %~ 9 %, TNT 可产生 57 %;用煤、煤气或焦炭冶炼各种金属、铸造砂箱及炼焦时均可产生大量 CO ;用煤、柴油、汽油为燃料的各种车辆、船只、战车等内燃机尾气中含 CO6 %~ 14 %;除此之外各种建筑材料的焙烧窑、家禽孵育房、培植蔬菜的温室( 土炕) 、以焦炭或家中煤炉取暖等,均可有 CO 中毒发生。人类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受到一氧化碳(CO) 的侵害,难以考察。但应认为,人类自使用火以来,就开始吸人 CO ,若吸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有中毒的可能,尤其在洞穴中生火,就曾发生过 CO 中毒。 Aristotle( 公元前 3 世纪) 就曾提出“煤气引起严重头痛和死亡”。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 CO 中毒的危害性,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1794 年,普鲁士联邦法律中就制订了预防 CO 中毒的有关规定及处罚。 1857 年法国的 Claude Bemard 首先指出, CO 与血红蛋白的可逆性结合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导致缺氧。 1895 年, Haldane 通过实验研究指出, CO 的毒性作用完全在于其具有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相结合的能力,从而使血红蛋白丧失其携带氧能力。他还指出,在 2 个大气压下的纯氧环境中,由于血红蛋白原已丧失携氧功能,故 CO 的毒性作用也因此而消除。尽管我们现在认识到 CO 毒性作用对于细胞酶系统的影响较密切, Haldane 当时的解释并非十分正确,但他的工作仍然是十分有意义的。继 Haldane 后,有关 CO 中毒研究的最杰出的学者是 End 和 kong(1942) ,他们实验研究了高压氧的疗效。苏格兰的史密斯(Smith) 和夏普(Sharp) 于 1960 年首先利用高压氧成功地治疗了人类的 CO 中毒,当时引起了世界关注。虽然人们对 CO 中毒的诊治已开展厂大量的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至今未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每年因 CO 中毒而死亡的人数仍居各种意外中毒死亡的首位,在我国约占各种中毒性疾病的 %。据悉,美国每年发生非致死性 CO 中毒而暂时停工者超过 10000 人,而死于 CO 中毒者超过 3 800 人。在英格兰和威尔士, 1985 年报告死于 CO 中毒人数为 1 365 例,其中仅 475 人收入住院。朝鲜于 1977 年报告的急性 CO 中毒发生率每万人中约有 306 人,其中死亡者 1 人。环境中人为排放的 CO 量每年多达 7亿-20 亿吨,长期接触低浓度 CO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韩国于 1986 年曾调查了四个主要城市,结果表明,生活取暖的 CO 中毒发生率为 %~ %。每年有上百万人受到燃煤释放的 CO 毒害,达到 CO 中毒程度有 4000 多人,其中约 300 人死亡。日本曾在 1972-1975 年4 年间进行统计,因 CO 中毒死亡者达 2200 多人。以上一些国家的统计还表明, CO 中毒有季节性变化,与冬天取暖密切相关。大气中 CO 的自然来源仅占大气 CO 的一小部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物理来源:火山气体、沼泽气、煤矿天然气、高层大气的光解作用、闪电形成时及森林火灾等;二是生物来源: 植被种子发芽、褐藻类、海洋水螅生物如水母等、陆生动物体内生成的 CO 等。其中海洋生物是 CO 的一个来源,这些生物把 CO 从水中转移至大气中去,海洋向大气释放的 CO 占估计值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