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鲁迅──故土生活大事记
第 3 页
鲁迅──故土生活大事记
●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8月3日)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现改名鲁迅路)周家新台门。最初取名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两字读音与“雨伞”相近,遂改为豫才。
鲁迅──故土生活大事记
第 3 页
鲁迅──故土生活大事记
●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8月3日)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现改名鲁迅路)周家新台门。最初取名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两字读音与“雨伞”相近,遂改为豫才。
●1887年,虚岁7岁的鲁迅被送到本宅大书房家塾读书。启蒙塾师叫“蓝爷爷”周玉田,他是鲁迅的远房叔祖。教科书是笔划繁多、字句难懂的《鉴略》。鲁迅不喜欢这种“一字也不懂”的书,他喜欢到周玉田家找书读,在那里他发现了《花镜》、《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等配有图画的书,欣喜异常。
●1891年,11岁的鲁迅改由本宅叔祖周子京教读《孟子》,地点在周子京家的“橘子屋”里。周子京文理不通,如将“东方朔”写成“东方叔”“荔”字下面写成三个“刀”等等,讲解课文时也是胡说八道,鲁迅十分不满,其父得悉后便叫停学。
●1892年,12岁的鲁迅结束了在新台门家塾的读书生活,到覆盆桥寿家台门三味书屋,从塾师寿镜吾先生读书,时间长达5年,即16周岁(1897年)才结束。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对鲁迅的一生发生重要的影响,他曾在红纸上用小楷工整地写上“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作为座右铭,折成书签。他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自己书桌的右边刻下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用以警诫。
第 4 页
●1893年秋,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场案发,父母怕株连到孩子,遂将鲁迅及弟弟周作人送到皇甫庄外婆家,寄住在大舅鲁怡堂处。年底因房东要收回住宅,大舅迁到小皋埠当台门,鲁迅等又随之迁往那里。这段寄居生活约有半年时间,少年鲁迅尝到了“食客”、“寄人篱下”的滋味,体味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1898年,17岁的鲁迅考上南京水师学堂,这年春天,他离开故土绍兴,开始踏上人生的转折点。
●1909年8月,鲁迅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员。因不满意校方封建高压手段,愤而辞职,于1910年7月回到故土绍兴。受绍兴府中学堂兼任监督杜海生之邀出任该校博物教员,不久又兼任监学,工作时间约一年。绍兴府中学堂是当时绍兴地区八个县首屈一指的最高学府,其旧址在现绍兴一中初中部(胜利路41号),当年的遗址(如鲁迅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