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原粮储藏与管理
第1页,本讲稿共16页
原粮储藏与管理
原粮的储藏
大豆的储藏
益海富锦
第2页,本讲稿共16页
原粮的储藏
一、稻谷的储藏
1、储藏较稳定
2、后熟期较短
3、表面粗糙、孔全水分标准,应随品种、季节、地区气候条件考虑决定。短期储藏至过夏前的稻谷,~15%即可,%以下。一般稻谷的安全水分是当温度达到35℃时籼稻为13%,粳稻为14%。水分过低也会引起加工品质降低,增加碎米和爆腰率。干燥方法一般采用日晒、烘干或机械通风。稻谷的相对安全水分标参见表9-1。
第8页,本讲稿共16页
表9-1 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表
温 度℃
籼稻安全水分 (%)
粳稻安全水分(%)
5
18以下
19以下
10
17以下
18以下
15
16以下
17以下
20~25
15以下
16以下
30
35
13以下
14以下
第9页,本讲稿共16页
2、通风降温散湿
新稻入库,因水分较大,粮温较高,生理活性强,储藏稳定性差。所以应积极加强通风和翻扒粮面,降温散湿,以防堆内湿热积聚引起内发热霉变
3、适时压盖、低温密闭储藏
一般对符合安全水分标准而又无虫的稻谷,在秋后勤翻粮面,降低中下层粮温或采用机械通风,使粮温均匀降至10~15℃以下,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可以防止稻堆的上层结露中下层发热。对水分较高的晚稻,易发热霉变及黄变,应抓紧风干、烘干、低堆通风与翻扒,逐步降低水分,第二进行春,待春晒水分降至过夏安全标准后,趁冷归仓散装密闭。这样可以保持稻谷低温状态,抑制粮堆生物成分的活动,减少虫霉的危害,延缓陈化。
4“三低”储藏
为了更好的有效地防止虫霉危害,保证稻谷安全储藏,应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天气进行通风降温;至春暖前转入密闭,造 成粮堆的缺氧状态的,以每500吨稻谷用1~,放入密闭薄膜下,进行低温低温低氧低剂量的储藏,这样可以取的单一应用化学药剂无法达到的效果。
第10页,本讲稿共16页
大豆的储藏
一、大豆的储藏特点
1、具有较强的吸湿性。
2、易氧化哈变和老化变性。
3、不耐高湿。
二、大豆在储藏时的变化
1、陈化赤变。
2、发热霉变。
三、大豆的储藏措施及方法
1、干燥降水。
2、通风降温散湿。
3、密闭储藏。
第11页,本讲稿共16页
大豆的储藏特点
1、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大豆粒圆、种皮光滑、籽粒坚硬,抗虫霉能力较强,但大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极易吸湿涨大,加之大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极易吸湿涨大,加之大豆种皮较薄脆,又具有特殊的吸水构造珠孔,因此大豆具有较强吸湿性。大豆的平衡水分(参见表9-8)
表9-8 大豆的平衡水分 (温度:20℃)
2、易氧化哈变和老化变性。大豆含有较高的脂肪,在水分大、温度高时,极易氧化哈变,又因含较多的蛋白质,高温高湿情况下,容易老化变性,降低工艺品质和用价值。
3、不耐高湿。大不耐高温,不能日光曝晒,高湿日晒加速脂肪变质,引起赤变。此外当温度上升至25℃时,一般水分的大豆就易丧失以芽力。大豆在水分符全安全标准内采用低温密闭储藏,可保持其良好品质。
相对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平衡水分(%)
第12页,本讲稿共16页
大豆在储藏时的变化
1、陈化赤变。陈化赤变是大豆长期储藏的普遍问题。大豆水分超过13%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首先豆粒发软,然后两子叶靠胚部位的色泽发红,俗称“红眼”;以后豆粒内部红色加深并逐步扩大,俗称“赤变”;严重时,子叶蜡状透明,有浸油脱皮现象。赤变的大豆不仅出油率低而且豆油色加深,制出的豆腐有酸败味,豆浆颜色发红。赤变的原因主是高湿破坏了种子内脂肪和蛋白质共存的乳化状态,使蛋白质凝固、粘性物质沉淀,脂肪呈游离态而产生浸油,脂肪中的色素物质逐渐沉积而引起子味变红。大豆赤变情况见表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