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挡土墙类型与构造
重力式挡土墙
半重力式挡土墙
衡重式挡土墙
悬臂式挡土墙 扶
特点
– 锚杆竖向砌筑于墙身内锚固在地基中,最后张拉锚杆,利用锚杆的弹性回缩对墙身施加预应力来提高挡土墙的稳定性。
适用范围
– 适用于岩质地基,多用于抗滑挡土墙;
– 轻型钻机或人工冲孔设备。
土钉式挡土墙
特点
– 由土体、土钉和喷射砼护面板三部分组
成;
– 土钉加固天然土体, 并与护面板相结合,形成类似于重力式挡土墙的复合加强体,使开挖坡面稳定;
– 工艺简单、材料用量与工程量较少,可自上而下分级施工。
适用范围
– 对土体适应性强;
– 常用于稳定挖方边坡,也可作为挖方工程的临时支护。
三、挡土墙布置
挡土墙的布置,通常在路基横断面和墙趾纵断面上进行。
1、挡土墙的位置的选定
路堑挡土墙大多数设在边沟旁。
山坡挡土墙应考虑设在基础可靠处, 墙的高度应保证墙后墙顶以上边坡的稳定。
路肩墙与路堤墙, 视墙高或截面圬工数量、 基础情况选用。
沿河路堤设置挡土墙时,应结合河流情况来布置,
注意设墙后仍保持水流顺畅, 不致挤压河道而引起局部冲刷。
挡土墙的纵向布置
挡土墙纵向布置在墙趾纵断面图上进行, 布置后绘成挡土墙正面图。
布置的内容有:
确定挡土墙的起迄点和墙长,选择挡土墙与路基或其它结构物的衔接方式。
按地基及地形情况进行分段,确定伸缩缝与沉降缝的位置。
布置各段挡土墙的基础。墙趾地面有纵坡时,挡土墙的基底宜做成不大于 5%的纵坡。
置泄水孔的位置,包括数量、间隔和尽寸。
横向布置
横向布置,选择在墙高最大处、 墙身断面或基础形式有变异处,以及其它必需桩号的横断面图上进行。
根据墙型、墙高、地基及填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等设计资料,进行挡土墙设计或套用标准图, 确定墙身
断面、基础形式和埋置深度, 布置排水设施等, 并绘制挡土墙横断面图。
平面布置
对于个别复杂的挡土墙, 如高、长的沿河挡土墙和曲线挡土墙, 除了纵、横向布置外, 还应作平面布置,绘制平面图,标明挡土墙与路线的平面位置及附近地貌和地物等情况, 特别是与挡土墙有干扰的建筑物的情况。
沿河挡土墙还应绘出河道及水流方向, 其它防护与
加固工程等。
四、防排水措施
1)设置目的①疏干墙后土体并防止地面水、地下水下渗;②以免墙身承受额外的侧压力 (静水压力、冻胀压力、膨胀压力);
③不使承载力下降;④延长拉筋的使用寿命等。
2)排水措施:
墙后坡面、加筋体顶面: 设置排水沟、 夯实地表松土和铺筑封闭层等,减少降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路堑墙墙趾前边沟: 予以铺砌加固, 以防边沟水渗入基础。
非浸水加筋土挡墙:当面板基础埋深小于 1m 时,
宜在地表下设置宽为 1m 的混凝土或浆砌片石散水。
浆砌墙:为防积水,应设置泄水孔。直径: 5 ~10cm圆孔或 5cm × 10cm 、 10cm × 10cm 、 15cm × 20cm 的方孔,间距一般为 2 ~3m ,上下交错布置。
最下排泄水孔的出水口底部高出地面 (路堑墙为边沟水位,浸水墙为常水位) ,保证顺利泄水;进水口底部,应铺设 厚的粘土层,以防水分渗入基底。
进水口周围,应采用具有反滤作用的粗颗粒材料覆盖(冻胀时,最好用炉渣) ,以免填料流失而阻塞孔道。
当填料透水性差 (如细粒土) 或有冻胀可能时, 在墙身和面板后设置排水、 反滤或防冻层。 采用厚度不小于 (或 )的砂砾、碎石等材料。渗水量大时, 可增设渗沟, 把水排泄到墙外。 干砌挡墙:因墙身透水,可不设泄水孔。
五、沉降伸缩缝
沉降缝设置目的:为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身开裂,须设置沉降缝,按墙高、地基性质变化设置;伸缩缝设置目的: 为防止圬工砌体因结硬收缩和温度变化产生裂缝, 须设置沉降缝。 通常设在同一位置(合并设置),称沉降伸缩缝。分段设计与施工:根据地形、地基情况
土质地基: 每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