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大师教育思想.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师教育思想.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8/15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师教育思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师教育思想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二、张居正的教育思想第四节王守仁和张居正的教育思想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守仁(公元 1472 — 1529 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 自称为阳明子, 世称阳明先生。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王华是成化年间状元, 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自幼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 15 岁时“纵观塞外,经月始返”。 18 岁拜访理学名师娄谅, “慨然以圣人可学而至”。 28 岁登进士第,赐观政工部。次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后改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公元 1506 年) 因得罪宦官刘瑾, 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刘瑾死后, 升任江西庐陵知县, 后又升任吏部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左佥都御史。正德十四年因领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有功, 升迁为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王守仁曾***农民军和少数民族起义,但他认为“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因此他所留下的历史痕迹,主要是他的学术思想。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 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亦称“姚江学派”、“王学”)。其学说在明中叶以后曾广为流行, 并曾流传至日本,对明治维新发生积极影响。王守仁从弘治十八年( 公元 1505 年) 开始讲学授徒, 直至去世, 前后历时 23年。其中除 6 年专门从事讲学之外, 其余均是一面从政, 一面讲学。他所到之处, 热心建书院, 设社学, 办学校。从嘉靖元年至六年(公元 1522 — 1527 年),他曾专门在稽山书院、龙泉寺中天阁聚众讲学, 从事著述。他热心设学、讲学, 在传播自己学术思想的同时, 对于明中叶以后书院的发展, 讲学之风的兴起, 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 38 卷,主要教育著作有《传****录》、《大学问》等。(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王守仁的教育基本理论是以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的学说为基础的。“心即理”是由南宋陆九渊提出来的, 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对此极力推崇并大加发挥。他认为“心”与“理”血肉相联, 不可分离,“心之体, 性也; 性即理也。”因此他明确宣布“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除“心”外一无所有。他不同意朱熹将“心”与“理”区分为二, 他认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心”, 而不是朱熹所说的客观外在的“理”。从“心即理”出发, 王守仁把存心、明心、求得其心, 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学说。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 不待虑而得”的“良知”, 也就是天理。他说:“吾心之良知, 即所谓天理也。”这就是说, “天理”不是客观外在或先验固有的精神实体,而是“吾心”的良知发育流行所展现出的主观道德理念。他指出,“良知良能,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能否致此良知,却是“圣愚之所由分也”。圣人之所以圣, 在于能使自己的良知发扬光大, 天理纯全; 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 为尘埃所染, 要想除掉私欲, 恢复本心, 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因此,“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所谓“明人伦”,在王守仁看来,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