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长途跋涉的诗歌之旅.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长途跋涉的诗歌之旅.docx

上传人:fangjinyan2017001 2022/1/17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长途跋涉的诗歌之旅.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途跋涉的诗歌之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写诗是中华
民族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
现代诗,诗歌的香火绵绵不断。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上个世纪
80年代,诗歌在大学生中就很“疯狂”。同学单车,只有囊中羞涩的窘境。
10年后,我们有了快捷的网络,有了一些宽裕与从容。我们有
什么理由,不站在复兴新乡土诗派的前列,在精心构建的精神家
园中享受快乐,传递美好?何况,我们从来不缺坚韧与信心?
二、清贫时代的新乡土诗派
纸质时代与网络时代,其不同显而易见。诗歌的流动,也随
之不同。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新乡土诗派”发轫与勃兴之时,
我们根本不知电脑为何物,更谈不上网络的操持。诗歌的载体是
纸,是书。红墨水,蓝墨水,诗歌两色。
那时,我与江堤、彭国梁分居长沙三处。我在荷花池,江堤
在岳麓山,彭国梁在杨家山。这就是“新乡土诗派”活动的主要
据点。
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仅靠单位的一部老式“歪把子”电
话机保持联络。恼火的是,不能直拨,还要填单子,通过总机房
要通电话。好在那时“娱乐活动”很少,口袋里又没有几个钱,
下班后基本上呆在屋里写诗。骑辆破单车,我们河东河西来回跑。
起先,我们写诗,也是“和诗”的形式。写“同题诗”。一
天出十几个题目,闷着脑壳写。写好一首,交换一首。有时候,
互相提意见,争得面红耳赤。不过,有一点好。争归争,改归改,
不伤和气。都是穷光蛋,也没有啥显摆的。如果参照当下“富二
代”的说法,我们属于“穷二代”。但物质穷,精神富。自娱自
乐,倒是过得充实。“新乡土诗派”有了一些影响后,我
们计划出诗集。钱呢?没钱。50多块钱,都打发在单位食堂里。
身上经常只有三四块钱。没办法,只好“自产自销”。几十个诗
人勒紧裤带,凑出版管理费、印刷费。一连出了好几本。厚厚的,
还有些分量。
有时候,我们三个人坐一辆破单车,在长沙街头飞奔,名之
曰“一个诗派在前进”。
确实在前进。“新乡土诗派”的大本营在长沙,海内外也有
不少“同盟军”,影响日大。“三驾马车”就是这样叫出来的。
不幸的是,体质一直不好的江堤,41岁走到了生命的终点。2003
年,江堤因病辞世。“新乡土诗派”失去了一位极具天赋而又极
为勤勉的领军人物。此时,我正在挂职锻炼,公务繁忙,基本上
与诗歌绝缘。彭国梁也转型写书、编书。由此,“新乡土诗派”
慢慢归于沉寂。
如果江堤不去世,我不挂职,彭国梁不转型,“新乡土诗派”
又将是何等模样?但世界上没有“如果”。活着的,并继续热爱
“新乡土诗”的诗人,唯一的选择是,以继续诗歌创作的形式,
将“新乡土诗派”进行到底。
清贫时代,创造了不清贫的“新乡土诗派”。精神家园,成
为我们自豪的乐园。物质丰盛的时代,我们为何精神缺失呢?我
们需要一面旗帜、一个导向、一支路标、一种引领。那就是建构
在深厚文化土壤之上的“新乡土诗派”。
我们纯净自己,我们丰富自己,我们成就自己。
三、新乡土诗派的风格确立
著名诗评家燎原在诗集《两栖人》(1991年3月安徽文艺
出版社出版)序言《世纪末的田园守望者》中说:“新乡土诗的
本质指向,是人类生命永恒的家园,是精神处于悬置状态的现代
人类对劳动者与大自然化合状态中呈现出的健康、朴素美德的追
取。”另外一位著名诗评家沈奇在收录于《新乡土诗派作品选》
(1998年6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的评论《回望与超越——
评“新乡土诗派”十年》中指出:“‘新乡土诗’诗人的对‘乡
土’的回归,实质上是身陷‘现代化’浪潮中的清醒者,对理想
中的‘精神原乡’的一种回望,以此作为精神现实的凭籍或叫作
价值座标,在不断的审度中实现对现实困境的超越。”
燎原与沈奇的解读与定位,十分准确。这就是新乡土诗派的特征,也就是新乡土诗派的风格。在这种整体风格下,我与江堤、彭国梁等主要诗人,都呈现出鲜明的个体风格。
10年、20年过去,就我个人而言,依然保持原有的“纯粹、
峭拔、精悍、坚实”的风格。我想,这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倔强
坚守。一个失去个人风格的诗人,是无法维持其诗歌魅力乃至个
人影响力、号召力的。
推而广之,无论整体风格,还是个人风格,必须是独有的,
非雷同的。值得提醒的是,诗歌的手法并不能代表诗歌的风格。
同样,诗歌的题材也不能决定诗歌的风格。风格是气质,是性格,
是个人学识、阅历、修为的综合积淀。
复兴中的新乡土诗派,必须坚持10年前已经被历史证明其
价值的原有风格,并依据个人审美予以微调。新乡土诗派提倡
“精神家园”的整体趋同,更允许不同风格的分支发展。允许异
样的声音,允许各式各样的批评。
四、两栖人的精神诉求
何谓“两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