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修改后北半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学习教案.pptx

格式:pptx   大小:1,062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修改后北半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2/1/17 文件大小:1.0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修改后北半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学习教案.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海陆热力(rèlì)差异
海陆(hǎi lù)
相似的情况发生在海陆之间,冬季(dōngjì)和夏季海陆温度各有何差异?
相应的情况,冬夏季海陆气压有何差异?
第1页/共30页
是源于蒙古高原,夏季 的西南风是来源于印度洋上北移的东南信风;
3、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海陆(hǎi lù)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移动也是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
第21页/共30页
第二十一页,共31页。
(2)季风(jìfēng)环流及成因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shèngxíng)风随季节而有显著
改变的现象
①概念(gàiniàn):
②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主要原因)
第22页/共30页
第二十二页,共31页。
(3) 东亚季风与南亚(NánYà)季风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风向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成因
冬季(dōngjì):西北风
夏季:东南风
冬季(dōngjì):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冬寒冷干燥
夏炎热多雨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温和少雨
夏炎热多雨
第23页/共30页
第二十三页,共31页。
测试(cèshì)1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18),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位中心
A是     ,
B是     。
2.如果该图所示的气压状况
出现在亚洲大陆东部和西
太平洋地区,A气压中心
应该叫做      压,
B气压心该做              压。
3.如果该地区(包括陆地和海洋)为均一地面的话,从气压带、风带的角度看,应为       气压带分布的地区。
4.图中C地风向为       风(在图中用(zhōngyòng)箭头表示)。此时南亚盛行   风。
高压(gāoyā)
低压
亚洲高气
阿留申低(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
西北(偏北)
东北
第24页/共30页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测试(cèshì)2
1.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其主要原因是( )。
 A.洲的山区最高大
 B.东亚位于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
C.亚洲的气压带、风带最完整
D.东亚的海洋(hǎiyáng)最深
2.形成东亚和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   B.亚洲地形状况
 C.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D.地面反射率不同
B
AC
第25页/共30页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测试(cèshì)3
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图2-19),回答下列问题。
1.A为       压,
 又称       压。
2.B为     季风,
 C为      季风。
3 .比较(bǐjiào)澳大利亚西北部和
 C处两地风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亚洲(yà zhōu)低
印度低
西南
东南
都是东南 季风
C处为夏季风,性质热湿;而澳大利亚西北部是冬季风,性质冷干
第26页/共30页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第27页/共30页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梅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chíxù)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伏旱: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第28页/共30页
第二十八页,共31页。
雨带异常和降水、旱涝(hàn lào)灾害
持续(chíxù)偏南:南涝北旱
北跳过早:南旱北涝
第29页/共30页
第二十九页,共31页。
感谢您的观看(guānkàn)!
第30页/共30页
第三十页,共31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海陆热力差异。相似的情况发生在海陆之间,冬季和夏季海陆温度各有何差异。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xī bó lì yà)高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