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刑法(xíngfǎ)的概念
: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对犯罪给予惩罚的法律(fǎlǜ)规范的总称。
第1页/共35页
第一页,共36页。
二(wēihài)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wēihài)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
基本依据就是犯罪的同类客体。
第10页/共35页
第十页,共36页。
2、犯罪的客观(kèguān)方面:
其表现有:
A、危害(wēihài)行为;(作为与不作为)
参加恐怖组织罪
B、危害(wēihài)结果: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损害。
C、危害(wēihài)行为与危害(wēihài)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结果犯的既遂,不仅要求有犯罪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这类常见的犯罪很多,如故意杀人罪
第11页/共35页
第十一页,共36页。
思想(sīxiǎng)构成犯罪吗?
犯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思想,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要看这人是否实施(shíshī)了触犯《刑法》的行为,而不是是否有犯罪的思想。我国没有“思想犯罪”。
第12页/共35页
第十二页,共36页。
思想不构成犯罪,言论能否构成犯罪呢?有人提出(tí chū),我国宪法中规定有言论自由,刑法中仅规定了行为犯罪,而没有规定思想犯罪,因此,言论不能构成犯罪。这种说法正确吗?
第13页/共35页
第十三页,共36页。
参考答案
单纯的思想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不能构成犯罪,但言论是思想的表现方式之一,是一种行为。
如《刑法》第105条第二款:“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yǐshàng)有期徒刑。”
《刑法》第246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14页/共35页
第十四页,共36页。
3、犯罪(fàn zuì)主体
(1)自然人:
刑事责任(xínɡ shì zé rèn)能力:
(xínɡ shì zé rèn)能力,限制刑事责任(xínɡ shì zé rèn)能力,完全刑事责任(xínɡ shì zé rèn)能力
(2)单位(法人):
第15页/共35页
第十五页,共36页。
刑事责任年龄示意图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适用死刑
相对负刑事责任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完全负刑事责任
出生
14周岁
18周岁
16周岁
死亡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zhònɡ shānɡ)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第16页/共35页
第十六页,共36页。
4、犯罪的主观(zhǔguān)方面
(1)故意:
A、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xíngwéi)会发生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B、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xíngwéi)会发生危害结果,并且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
(2)过失:
A、过于自信:应当预见自己行为(xíngwéi)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
B、疏忽大意:行为(xíngwéi)人已经预见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而轻信能过避免。
第17页/共35页
第十七页,共36页。
犯罪的主观(zhǔguān)方面一览表
第18页/共35页
第十八页,共36页。
课堂(kètáng)案例练习题:请指出下列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是哪一种(讨论)。
1、某甲开车途中发现有个熟人某乙在前面行走,就想开车紧贴而过,吓唬某乙,但车紧贴而过时将某乙拖倒轧死。
2、某段公路上有农民白天堆晒的麦秸,某甲在深夜开车驶过该路段时将一名藏在麦秸下睡觉的儿童压死。
3、某甲是某仓库管理员,一天朋友来仓库看望(kàn wàng)他,拿出香烟请某甲抽烟,抽烟后某甲将烟头随手一扔,结果引起火灾。
4、某甲想开枪杀死某乙,虽然距离很远,但某甲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向某乙开了一枪,结果没有击中某乙。
第19页/共35页
第十九页,共36页。
参考答案:
1、属过于自信的过失;
2、不是故意或者(huòzhě)过失,属意外事件;
3、属疏忽大意的过失;
4、属直接故意;
第20页/共35页
第二十页,共36页。
正当防卫(zhènɡ dānɡ fánɡ wèi)
1、正当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