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是在人脑功能和人类行为模式研究基础上所获得的科学的思维模式。本文在思维导图机理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 尝试将其引入初中物理教学, 具体阐述其在备课、新课教学以及复习课中的具体应用, 以培养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初中物理教学;思维方式 1 思维导图概述思维导图, 也称心智图, 它是基于人脑功能和人类行为模式研究所获得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其机理源自大脑活动的两个方面: 首先, 人类最自然的思考方式是发散性思维, 文字、图像、节奏、气味、颜色等外来信息进入大脑形成一个中心触点,并由此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新节点,再由此依次向外辐射呈现出立体式放射性结构; 其次, 根据斯佩里博士的割裂脑实验证明, 人脑分为左右半脑, 左半脑主管语言文字、逻辑分析等抽象逻辑思维, 右半脑主管图像、色彩、空间等具体形象思维, 左脑的记忆回路是低速记忆,右脑则是高速记忆。基于以上两大研究,英国的东尼? 伯赞创造性地提出了思维导图,他把这些无意识的图像、符号等与文字进行组合, 变成一种有意识、有一定规则方式的组合模式,思维导图实质上是发散性思维的外部表现。物理抽象的学科知识和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强烈对比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困扰, 物理就像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挡在学生心里。因此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就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更是一种多角度思考和收放自如的思维方式,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2 思维导图的基本特点和绘制方法思维导图有哪些特点?基于这些特性该如何来绘制思维导图?笔者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为例,进行详细说明。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采用电脑软件, 也可以进行手工绘制,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绘图。首先,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也就是“声现象”。一般选用横放的 A4 纸,这是由于人眼在同一时间能够关注到的视觉范围是一个椭圆形,在纸的正中央用一个彩色图像、符号或者文字来代表中心。其次, 各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声现象包括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基本特征以及应用四个方面的内容( 如图一)。接着由声现象再发展第二分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如图二) 。分类方式并不唯一, 在这个过程鼓励学生多思考, 深入解读知识, 从而绘制拥有个人特色的思维导图。在绘制分支的过程中, 要讲究一定的对称美, 由于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分支 5-7 个为宜。再次,分支以关键词或图像的形式呈现。(如图二)不宜把一完整的句子直接放在思维导图上,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关键词,抓住重点。最后, 更细化的分支按合乎逻辑的方式以此类推向外拓展, 整体上呈现树状结构。不同的层级之间要具备逻辑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备课中的应用备课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备课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差异、教材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思维导图作为一个整体结构,从全局观念出发,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图3 是关于《运动的快慢》的备课, 主要分为三大块: 第一、学生分析(如图四) ,包括学生已有的基础、学生理解的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