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目标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字词、名句;
2、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
第1页/共35页
第一页,共36页。
朱光潜(1897--1正确态度
第12页/共35页
第十二页,共36页。
1. 文章第①②段、 第③④ 、 第⑤段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的道理的?
分析作者观点
第13页/共35页
第十三页,共36页。
掌握材料,分析论述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
3、“推敲”的故事
4、“烟”与苏轼《惠山烹小龙团》
5、“柳腰桃面”等套语
第14页/共35页
第十四页,共36页。
1、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是——只是不带感情的判断
你这———是坚决的判断
而且是带有极端( )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大半表示深恶( ),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和“有” 性质完全不同
√
X
论述角度:句式不同,
意( )不同。
第15页/共35页
第十五页,共36页。
2、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失去了:
发现错误而( )的意味
失( )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论述角度: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第16页/共35页
第十六页,共36页。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
论述角度: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3、“推敲”的故事
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 )气度;
冷寂 ,无声
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 ),平添( ).
第17页/共35页
第十七页,共36页。
4、“烟”与苏轼《惠山烹小龙团》
直指意义(月轮)与联想意义(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点石成金)
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
论述角度: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更加丰富、有蕴藉。
第18页/共35页
第十八页,共36页。
5、“柳腰桃面”等套语
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 ),滑向 “套板反应” 。
克服方法:
“唯陈言之务去”
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
论述角度:运用联想意义,要克服“( )反应” 。
第19页/共35页
第十九页,共36页。
欣赏品味,研读课文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修改
《惠山烹小龙团》的联想
套板反应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字数不同
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用联想义
意蕴丰富
滥用旧词
易生流弊
引入论题
从静态入手
论证中心论点
从动态入手
论证中心论点
举正面例子说明联想的意义
用反面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难
第20页/共35页
第二十页,共36页。
咬文嚼字的正确做法
不能懒
不能粗心
不能轻易自满
要刻苦自励
要推陈出新
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吻合
艺术的完美
第21页/共35页
第二十一页,共36页。
什么是“咬文嚼字”: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增删文字 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咬文嚼字
达到艺术的完美
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避免套板反应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所以,要
贬义褒用
第22页/共35页
第二十二页,共36页。
“咬文嚼字”?
?
“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内容:
第23页/共35页
第二十三页,共36页。
全文中心论点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24页/共35页
第二十四页,共36页。
评价作者的观点
新颖:赋予“咬文嚼字”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