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jsyhqk 2022/1/17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集体备课教案
五 年级 班 语文 学科 下 册
主 备
马瑞红
集体备课组
五年级语文
审核
课 题
古诗二首
课时 两课时
第1、2课时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
齐读古诗。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6、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练习“王安石变法”进一步理解)
(2)乍听起来,是在议论欣赏风光的体会,,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反响)
7、体会诗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借情喻理.
8、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说说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登高远望 (前两句)
登飞来峰 长得高才能看得远
借景抒情 (后两句) (远大抱负和理想)

习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老师活动
互动修改意见




学生背诵古诗。
学生答复。
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指名背诵《登飞来峰》。
说说这首诗告诉我们的哲理.
3、出示板题,读题、释题。(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自学之后小组讨论交流.
齐读古诗。
学生汇报.
学生串讲诗意。
自由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响。
二、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出示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
2、出示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祥元年有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的。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1、生自由读,交流汇报对诗意的理解.
补充,帮助理解。
从正面看庐山像绵延的小岭,从侧面看庐山像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样子各不一样。
不理解庐山真正的样子。
只是因为人们站在这座山中。
指名串讲诗意。
3、指导感情朗读全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古诗。
提问:庐山真正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诗人看出来了没有?从那一句诗表示诗人没有看出来?
小结:诗人没有看出庐山真正的样子,,看来看去都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