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儒林外史》教案
教学任务
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
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每日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
突出匡超人是个超级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
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
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
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
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
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一
—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在第
18、19回里
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
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还说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他告诫匡二相
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宴请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
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
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
士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隐瞒婚史,再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
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全本小说总共五十五回,却用了五回多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用意何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
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教学环节四:谁来为匡超人做辩护?围绕他变质堕落的责任问题,进行小组辩论赛
围绕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讨论造成他变质堕落的责任在于谁,
并进一步探讨匡超人形象的现实意义。不必拘于一种答案,一个结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辩论正方: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匡超人的变质。
辩论反方:责任全在于他自己,如果他坚守住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变质。
写作任务:
1.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会,会变成怎样的人?(题目自拟)
2.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定位匡超人的形象特征。(概括形象特征)
教学环节五:拓展延伸
(一)《儒林外史》独特的艺术成就
问题一作品的独特结构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
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
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问题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