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右手边依次为三、五、七,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假如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假如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二、四、六、八,右手边为三、五、七。假如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二、四、六席,右边为三、五、七席,依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祥瑞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富汤锅。除夕夜的饺子非比寻常,一是因为腊月三十夜的23时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时,正好交子时,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聚”和“祥瑞如意”的意思。二是人们期望把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不如意的苦恼事,像吃饺子那样一块吃掉,祈求新的一年祥瑞如意。三是吃饺子还有祈求来年早生贵子,全家人丁兴盛,孩子有出息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聚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特别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祥瑞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终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终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围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压岁钱和踩岁
压岁钱,又称压祟钱、守岁钱等。 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先秦时的人祭祀鬼神,祭品中就有“币”。随着这种观念的因袭以及货币技术的发展,就产生了特地辟除邪祟为目的而制作的“厌胜钱”。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以钱币用于春节祝吉的举动,而最终演化为除夕向晚辈赐钱“压祟”,并作为一种风俗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如今,压岁钱已变为货真价实的人民币、甚至是外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派发,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静静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衣服兜里。压岁钱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只能给双数,不能给单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压岁钱也是水涨船高,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上万。民俗专家表示,压岁钱原本的意义是表达长辈给晚辈的祝愿,它的象征意义远超其实际价值。假如单纯比压岁钱多少,并以此作为收受年礼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