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 鸡胚接种技术
一、概况
1911年Rous和Murphy首先应用鸡胚培养研究肉瘤病毒(Rous肉瘤)的繁殖。
1938年Goodpasture和Burnet等应用鸡胚繁殖病毒、Cox应用卵黄囊培养立克次体。
沿人工气室边缘将膜剪下,放入加有灭菌生理盐水的培养皿内,观察病灶形状或用于传代,或用50%甘油保存。同时作无菌培养。
(三)尿囊腔接种
广泛应用于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的适应和传代培养,这些病毒被接种到尿囊腔后,可在内皮细胞中复制,复制的病毒被释放到尿囊液中,因此,在尿囊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
取9~11日龄的鸡胚,标记气室与胚胎位置,并在胚胎面与气室交界之边缘上约1mm处避开血管作一标记,此即为注射点。
将鸡胚竖放在卵杯上,钝端向上。消毒气室的蛋壳,用开孔器钻开一长约2mm小口。
再次消毒钻孔区,~,将针头刺入孔内,经尿囊膜入尿囊腔,注入病毒液。
消毒后用石蜡溶化封孔,于33~35℃孵卵器孵育48~72h,;于接种后24h内死亡者为非特异性死胚应弃去。
接种步骤与方法
尿囊腔接种法
解剖与收获
接种后收获病毒的时间根据不同病毒而异,甲型流感病毒一般培养44~48h,乙型流感病毒培养72h。
收获前鸡胚置4℃冰箱6h或过夜,但不能放置时间过长。
消毒气室的卵壳,用灭菌剪刀剪去气室部的卵壳,用无菌镊子撕去气室部壳膜,并翻开到卵壳边上。
将鸡卵倾向胚胎一侧,用灭菌毛细吸管通过绒毛尿囊膜进入尿囊腔,吸出尿囊液。一般一个鸡胚可收获5~10ml的尿囊液。
若操作时损伤了血管,则病毒会吸附在红细胞上,尿囊液则无。经无菌试验后,可在4℃或低温保存。
(四)卵黄囊接种
主要用于虫媒病毒、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等的分离和繁殖。这些大的病原体主要在卵黄囊的内皮细胞生长,且生长速度很快,立克次体染色后也可看到。
取5~8日龄鸡胚,标记气室和胚胎位置,垂直放置在卵架上,钝端朝上,消毒气室端。
用开孔器在气室中央的卵壳上钻一小孔,用带有6号针头的1m1注射器将样品从小孔处沿胚的纵轴迅速刺入约3cm,~,随后用胶带或溶化的石蜡封孔。
置孵化箱内继续孵育3~8d,时间长短应根据病毒或立克次体的种类而定,每天翻卵2次,弃掉24h内死亡的鸡胚(但东方型和西方型马脑炎可能在接种后15~24h内死亡)。
接种步骤与方法
卵黄囊接种法
解剖与收获
收获时,鸡卵预冷,消毒气室端的卵壳,剪掉卵壳,除去壳膜后,用镊子将卵黄囊与绒毛尿囊膜分开。
夹出卵黄囊放在灭菌平皿中,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去卵黄。也可将全部内容物倾入平皿中,然后剥出卵黄囊。
将不带卵黄的膜放在无菌平皿或烧杯中,以便用于染色检查或进行传代。对某些病毒的分离则要收集全部胚体。
三、注意事项
防止污染:鸡胚为一活的有机体,因此
要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要仔细,以免造成物理死亡。接种后24小时内死亡应不计结果。
适宜的培养温度:
第四节 病毒的检测
无菌试验
— 目的:证实收集的鸡胚是否受到细菌的污染。
— 方法:
收集鸡胚组织接种肉汤培养;
37℃培养36h;
肉汤清亮则无污染,肉汤浑浊或有菌落,说明鸡
胚被细菌污染。
直接观察法
— 在绒毛尿囊腔形成损害或疱疹:如痘类病毒和
疱疹病毒,常产生白色或灰色痘疱,并有充血;
— 引起鸡胚死亡:如新城疫病毒、乙脑病毒;
— 造成鸡胚损害和胚胎生长迟缓:马流感病毒。
实验检测法
— 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流感病毒的存在;
— 补体结合试验:腮腺炎病毒;
— 其他方法:PCR等。
检测方法
第五节 鸡胚接种技术的应用
病毒的培养、分离与鉴定
流感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其他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疫苗的研制
活疫苗和死疫苗
第三章 动物试验技术
实验动物(experimental animals):是指经人工饲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控制其携带的微生物,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种类和基本 操作方法
一、实验动物的种类(微生物控制分类)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CV):称一级动物,是微生物控制要求最低级别的实验动物,要求不携带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一般仅供教学示范及作为预备试验之用。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s,CL):称二级动物,除不携带普通动物病原体外,要求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对实验干扰大的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