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 是由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管壁病变而狭窄促成。一般年青人发生率低, 中老年后发病逐渐增高。多因脑动脉硬化而至。症状多见头晕、头昏、头脑不清晰、健忘等等均非特异。治疗方法可分为直接改善脑心供血不足和能量代谢的对症治疗, 和阻止动脉硬化进展和消除狭窄闭塞血管的病因治疗。改善脑心供血要合理控制血压, 选择使用各类血管扩张剂, 改善微循环和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性的药物( 如尼莫地平、川芎嗪、活脑灵、养血清脑颗粒、银杏叶类等用于改善脑血循环; 消心痛、复方丹参滴丸等用于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以及增进脑营养和能量代谢的药物( 如抗脑衰胶囊、三磷酸胞苷二钠等)。防止动脉硬化进展要从科学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丰富的饮食营养、预防治疗药物控制等多方面入手。饮食应多补充能阻止自由基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抗氧化剂( 大多数存在于蔬菜、水果、豆类和杂粮食品中, 是人体脑心血管系统的保护物质) 和不饱和脂肪酸( 鱼类饮食、各类坚果); 使用抗增殖药物(肝素、环孢霉素 A 、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保持乐观情绪, 勤于用脑、多动手脚。对于可能已经形成的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大的分支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多由颈部血管和颅内血管超声检查提示,经 MRA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和 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后,可行动脉内膜剥脱或血管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此外,要注意当原有症状突然加重,或出现其它神经功能障碍时,要及时就医,避免发生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病。脑供血不足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健忘(如: 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 等情况发生, 这些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结果。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 1990 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 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率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 2/3 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 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国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还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及时进行治疗, 那么还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患慢性脑供血不足呢?大家都知道, 大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耗氧量相对较大, 大脑的重量大约只占身体重量的 2%, 但是耗氧量却占全身好氧量的 20% 。大脑所需的氧全部由血液供给, 所以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大脑才能正常活动。衡量大脑血液供应的标准是脑血流量, 脑血流量一旦减少, 脑细胞的供氧供能也随即减少; 脑组织只要缺血 10 余秒钟,就会引起大脑的功能发生变化。如果大脑某一部分血流在较短时间内完全阻断,会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这就是脑梗塞; 如果大脑供血不是完全阻断而是慢慢地减少, 这就是慢性脑供血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脑的血液供应会逐渐减少。儿童时期脑血流量大约为 100 毫升( 100 毫升/100 克脑组织·分), 成人为 50 毫升( 50 毫升/100 克脑组织· 分),而健康老人只有 35 毫升( 35 毫升/100 克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