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竭尽全力让子女避免犯和自己同样的错,走上一条自己认为觉得对子女们最好的路。这应该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吧, 可这或许也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会产生矛盾, 甚至于代沟的一大重要原因。人生路上的磕磕绊绊都成为的父辈的生活经验, 他们知道在遇到事时该怎样处理才最好, 所以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多听听自己的, 但是经验又不能轻易就能传授的。任何人都要经历人生的一切阶段, 思想的成长与年龄的增长是同步的。如果成年人只一味的想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这是会引起年轻人的厌恶和反抗。所以父母会责怪子女不听自己的,而子女又会埋怨父母的过多干涉。《海峡都市报》上有这样的一篇报道, 名牌大学毕业生, 因为责怪母亲过多的干涉自己“人生的选择”,最终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公诉人说,实际上母子二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张建军不满母亲对自己管得太多,过多地干涉自己的人生,“其中一个重要事情,就是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可无论如何,他用残忍的方式弑母,都是无法原谅的罪过。但是也再次地提醒了我们, 情感尊重以及情绪尊重真的是当今家庭教育很值得重视的话题。生活中很多父母不顾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感受, 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孩子, 一厢情愿地逼孩子学这学那; 或对孩子的活动交往诸多限制,不准这不准那,整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尤其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在许多的事上都很敏感, 他们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 拥有自己的秘密。可这对于一直被依赖的父母来说,是很难以接受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女走上歧路, 所以在各种事上都要求子女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更甚者会使用一些过激的手段。可是反抗、任性、冲动、执拗和偏激是孩子不成熟的个性表现。半依赖、半独立、半成熟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这样来自双方的压力更激化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有调查认为,被过多干涉的孩子往往缺少自信心,压力大,做事缩手缩脚,苛求完美;和别人很难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 耽于幻想, 逃避现实。要是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执行的自己意愿, 又意识不到或干脆忽略孩子真实的心理需要, 很容易导致孩子处处被动。调查发现有 % 的孩子做出某种选择是为了让父母高兴, 这种心理正是情感不独立的表现。父母的人生经验要比孩子丰富, 他们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们, 要求他们不重蹈覆辙, 希望能以此使孩子们生活的轻松些,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 总希望他们生活在自己设想和安排好的环境里。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同意孩子进行自主的选择, 但总是用各种方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圈圈里。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情感, 而且使他们不能自主, 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 最终